兑现教育改革承诺
lidecheng2014-01-06 17:59:00
储朝晖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公布后,人们问我频次较高的问题是:《决定》中关于教育改革的承诺何时才能实现?
回想到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几十年时间已经过去,有不少目标依然未能达到,关于教育的种种问题拷问着国人的内心。
这些问题是从哪里来的呢?公众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一些做专业研究的人也拿出各种论证和论据,似乎很专业,多数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事实上,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每个人身上,或者准确地说,就在于不少人把教育看偏了,并依照这种偏的方式去办教育,去选择教育,去评价教育……于是这种偏的教育就存在于现实当中,作用于每个人身上,相互传递。这种教育存在问题的程度取决于有多少人看偏它,以及这些人把教育看得如何偏。
举个例子加以说明:在古代,教育即弥漫于生活之中,几千年来依然没有改变,现代依然是如此。但自从有了学校,人们的观念逐渐改变,其中不少人认为只有学校里进行的学习活动才是教育,社会上就没有教育了;进而现今不少人认为只有备考和应试才是教育,学校就是带着学生准备考试的场所,甚至一些校外教育机构也围绕考试转,以能够让学生考高分作为自己的卖点。
天长日久,这些偏得离谱的看法不仅没有受到阻止,反倒还很流行,不少人依然从内心里或行动上依从它,既不质疑,也不改变,于是教育的问题就逐级增多、恶化。长此以往,就演变成当今问题积重难返的现实状况。
曾经,我们把教育当作政治,后来,我们又想当然地认为教育要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或认为教育就是经济,使得一代人丢失了教育的真义,成为功利的追逐者,或“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那么什么才是教育呢?这个在不少古人已经弄得很明白的问题,现在却被模糊了,还是列举两条国人的看法做参照吧。一条是《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简而言之,教育就是要让人的天性得到释放。另一条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学习是为了自己的人格与修养的完善,而非是装点给别人看的。这两条正好从教和学两个方面表达了教育应该是什么。
现实中流行的把教育看偏的情况很多,从个人角度看,仅仅将教育作为地位、职业、文凭、学位、报酬、奖励的兑换券;从学校角度看,教育就是给学生灌输知识,仅是关门备考的地方,不与社会来往,考得好就万事大吉;从政府角度看,教育首先是自己的政绩,是直接的政治原则、经济指标,或者实现另一目标的工具。或者还有一些人认为教育就是商业机构或行政机构的复制品和附属品。
如此多样交叉地看偏教育,使得教育的哪个方向都立着哈哈镜,怎么看都有问题,怎么看都不对。
人人都会遇到的与此相关的一个问题是,什么样的学校才是好学校?家长心中没底,社会上众说纷纭,教育部门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于是有人跟风择校,认为能考高分的就是好学校,引发全社会的一波又一波“择校潮”,学区房、占坑班、择校费、辅导班、奥数热,屡禁不止。
一些人想当然地寄希望于出现一个神奇的政府去进行教育改革,改革之后的教育就好比倒掉了药渣的药罐,重新装进新药就完全变成另一种品味了。这种想法被历史证明是不可能实现的。现实的路径在于有越来越多的人把看偏的教育看正,然后通过他们的参与、评价、选择,逐渐改变教育。
简而言之,教育改革就是每个人尽一份责任让教育回归本原。
那么什么是教育的本原呢?爱因斯坦曾说:“学校教育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一切教育活动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不仅要考试分数高,还要身体素质好,学习有兴趣,自主性高,解决问题能力强,具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高尚的人格,远大的理想,自主生成的信仰,能把每件平凡的事情做好,成为一个与他人平等却又不平凡的人。
每个人的充分发展是在以人为本原则下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应旨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成长需求,实现人民更加幸福、更有尊严的愿望。教育原本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确立志向、怀抱理想、产生信仰、生成自由思想、培养独立精神,增强合作意识,追求真理做真人;教育原本在于提升个人涵养,启发自觉性,焕发创造力,养成合格公民;教育原本在于人的成长发展,是社会追求公正、公平、平等、自由、民主的手段。
当然,实现教育回归本原的责任首先应由教育的从业者和当事人担当起来,要明确学校教育与管理工作有三个重要依据,一是学生的天性和教育教学规律;二是社会对学校的需求;三是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然而,当下不少学校只看教育行政部门的“红头文件”,甚至有些学校只看到上级的升学率评比的要求,对社会的需求置若罔闻,更不尊重学生的天性和教育教学规律,各项工作看起来轰轰烈烈,却难以说得上有质量,亲手把教育做偏了。
教育回归本原也不是短时间能达到的,有效的路径是靠每所学校去不断积累。时下不少学校“口号满天飞,理论随嘴吹;一年换三招,三年付流水”。不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不知道自己学校的历史,不知道自己学校过去曾有哪些优秀教师和校长,他们的宝贵遗产是什么,丢失了学校发展的生命密码,也不知道如何继承过去的优良传统,或从过去发展的历史中汲取教训,于是办学校年年都是从头开始,年年喊改革创新口号,几年后回头一看,这所学校历史上比他们做得好的时段却有许多,当下却是今不如昔。
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教育改革大的方向,但要让改革成为现实,要靠每一个人付出很多艰苦的努力,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行动起来,共同参与改革,推进改革,让改革的阻力变得尽可能小、改革的动力变得尽可能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改革。
首先需要做的是每个人改变自己,理想的教育模式是每个人自主选择和决定适合自己的教育,每个人都努力把自己做到最好,都要找到自己、发现自己,不要跟着大家跑。不要把教育当成跑步,大家应该都去“散步”,依据自己的意愿、自己的能力,确定行走的速度与方向,探索自己的教育道路。这才是真正健康的教育。
兑现教育改革承诺。每个人都对教育改革承担了一份责任,要根据自己的独立思考去对待教育、选择教育,做与教育相关的事情。或许只有这样,才是改善教育的可行路径。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