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新闻»最新教育新闻»改革,让梦想照进现实

改革,让梦想照进现实

lidecheng2014-01-06 17:55:00

  2013走了,2014来了,这不仅是回顾的时刻,也是展望的时刻。

  2013年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年份,今后数年,中国教育或将完成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这一年,中央政府在推进教育改革上迈出了一大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等等。

  从国务院到地方政府,从教育部到基层学校,制定和出台了众多教育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从国务院将调整中央和省级财政教育支出结构,最大限度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倾斜,到12省市随迁子女可就地参加高考;从教育部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到制定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招生改革方案;从首批6所高校制定大学章程,到一些高校和中学在教学中引进在线网络开放课程(慕课)……这一年的改革和创新举措多得令人应接不暇。

  毫无疑问,改革和创新已成为2013年中国教育的主题。这些改革和创新表明了中国教育的迫切需要,顺应这种需要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前提。

  人们常说,太阳底下无新事。事实上,太阳内部时刻也在进行着核聚变,因此,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世间万事万物也无不在变。对于教育来说,更是如此。教育是最需要变革和创新的事业,因为它面对的是世间最复杂的对象——时刻变化着的活生生的人。

  中国的文化传统常常给人以保守的印象,其实它素来不乏强调变革的基因。群经之首的《易经》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又云,“日新之谓盛德”。《大学》亦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变者,自然之理。“变则可久”,“通则不乏”。

  唯有不断改革变通,教育才能“不乏”,才能“可久”。作为教育者,需要始终保持开放心态,以敞开的心胸面对时刻变化的环境和学生,随时作出改变和调整,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如此,才能让教育永远保持活力,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这万变之中亦有不变,那就是遵循人的成长和教育的规律,遵循道和真理,择善固执,方能从善如流。无论何时,教育者都需要深入研究教育本身的规律和方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通过对教育教学的不断变革和创新,为他们提供更公平和更优质的教育。

  自由是改革和创新之本。民间因其自由而孕育着改革和创新精神。学在民间,教育的希望在民间。民间是最富于变革和创新的土壤,因它贴近生活和一线,远离教条和束缚。从孔夫子到苏格拉底,从伊顿公学到哈佛耶鲁,2000多年来民办教育显示出了最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我们期待,政府能加快落实推进管办评分离的举措,让民间释放出应有的教育活力和创造力。这将是中国教育的真正希望所在。

  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有教育梦做支撑。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愈发显得重要,教育愈来愈成为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支柱之一。要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力的现代公民,教育就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山雨欲来风满楼,风雨洗礼之后的万物将更加清新怡人,大地将充满生机和活力。欣慰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教育如同中国社会一样,已经融入了改革的浪潮之中,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亦开始觉醒和改变。这种觉醒和改变,将让我们梦想成真。

  唯有改革,才能让梦想照进现实。唯有改革,才有中国教育的美好未来。

——2014元旦献词 □ 本报编辑部

  2013走了,2014来了,这不仅是回顾的时刻,也是展望的时刻。

  2013年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年份,今后数年,中国教育或将完成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这一年,中央政府在推进教育改革上迈出了一大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等等。

  从国务院到地方政府,从教育部到基层学校,制定和出台了众多教育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从国务院将调整中央和省级财政教育支出结构,最大限度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倾斜,到12省市随迁子女可就地参加高考;从教育部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到制定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招生改革方案;从首批6所高校制定大学章程,到一些高校和中学在教学中引进在线网络开放课程(慕课)……这一年的改革和创新举措多得令人应接不暇。

  毫无疑问,改革和创新已成为2013年中国教育的主题。这些改革和创新表明了中国教育的迫切需要,顺应这种需要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前提。

  人们常说,太阳底下无新事。事实上,太阳内部时刻也在进行着核聚变,因此,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世间万事万物也无不在变。对于教育来说,更是如此。教育是最需要变革和创新的事业,因为它面对的是世间最复杂的对象——时刻变化着的活生生的人。

  中国的文化传统常常给人以保守的印象,其实它素来不乏强调变革的基因。群经之首的《易经》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又云,“日新之谓盛德”。《大学》亦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变者,自然之理。“变则可久”,“通则不乏”。

  唯有不断改革变通,教育才能“不乏”,才能“可久”。作为教育者,需要始终保持开放心态,以敞开的心胸面对时刻变化的环境和学生,随时作出改变和调整,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如此,才能让教育永远保持活力,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这万变之中亦有不变,那就是遵循人的成长和教育的规律,遵循道和真理,择善固执,方能从善如流。无论何时,教育者都需要深入研究教育本身的规律和方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通过对教育教学的不断变革和创新,为他们提供更公平和更优质的教育。

  自由是改革和创新之本。民间因其自由而孕育着改革和创新精神。学在民间,教育的希望在民间。民间是最富于变革和创新的土壤,因它贴近生活和一线,远离教条和束缚。从孔夫子到苏格拉底,从伊顿公学到哈佛耶鲁,2000多年来民办教育显示出了最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我们期待,政府能加快落实推进管办评分离的举措,让民间释放出应有的教育活力和创造力。这将是中国教育的真正希望所在。

  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有教育梦做支撑。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愈发显得重要,教育愈来愈成为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支柱之一。要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力的现代公民,教育就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山雨欲来风满楼,风雨洗礼之后的万物将更加清新怡人,大地将充满生机和活力。欣慰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教育如同中国社会一样,已经融入了改革的浪潮之中,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亦开始觉醒和改变。这种觉醒和改变,将让我们梦想成真。

  唯有改革,才能让梦想照进现实。唯有改革,才有中国教育的美好未来。

——2014元旦献词 □ 本报编辑部

 ——2014元旦献词

 

       本文转自《中国教师报》
       2013走了,2014来了,这不仅是回顾的时刻,也是展望的时刻。

       2013年是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年份,今后数年,中国教育或将完成具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这一年,中央政府在推进教育改革上迈出了一大步。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等等。

      从国务院到地方政府,从教育部到基层学校,制定和出台了众多教育改革的政策和措施。从国务院将调整中央和省级财政教育支出结构,最大限度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倾斜,到12省市随迁子女可就地参加高考;从教育部公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到制定改变“一考定终身”的考试招生改革方案;从首批6所高校制定大学章程,到一些高校和中学在教学中引进在线网络开放课程(慕课)……这一年的改革和创新举措多得令人应接不暇。

      毫无疑问,改革和创新已成为2013年中国教育的主题。这些改革和创新表明了中国教育的迫切需要,顺应这种需要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前提。

      人们常说,太阳底下无新事。事实上,太阳内部时刻也在进行着核聚变,因此,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世间万事万物也无不在变。对于教育来说,更是如此。教育是最需要变革和创新的事业,因为它面对的是世间最复杂的对象——时刻变化着的活生生的人。

      中国的文化传统常常给人以保守的印象,其实它素来不乏强调变革的基因。群经之首的《易经》有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又云,“日新之谓盛德”。《大学》亦云:“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变者,自然之理。“变则可久”,“通则不乏”。

      唯有不断改革变通,教育才能“不乏”,才能“可久”。作为教育者,需要始终保持开放心态,以敞开的心胸面对时刻变化的环境和学生,随时作出改变和调整,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如此,才能让教育永远保持活力,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这万变之中亦有不变,那就是遵循人的成长和教育的规律,遵循道和真理,择善固执,方能从善如流。无论何时,教育者都需要深入研究教育本身的规律和方法,关注每一个学生,通过对教育教学的不断变革和创新,为他们提供更公平和更优质的教育。

      自由是改革和创新之本。民间因其自由而孕育着改革和创新精神。学在民间,教育的希望在民间。民间是最富于变革和创新的土壤,因它贴近生活和一线,远离教条和束缚。从孔夫子到苏格拉底,从伊顿公学到哈佛耶鲁,2000多年来民办教育显示出了最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我们期待,政府能加快落实推进管办评分离的举措,让民间释放出应有的教育活力和创造力。这将是中国教育的真正希望所在。

      要实现中国梦,必须有教育梦做支撑。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重要性愈发显得重要,教育愈来愈成为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支柱之一。要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力的现代公民,教育就必须有自己的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山雨欲来风满楼,风雨洗礼之后的万物将更加清新怡人,大地将充满生机和活力。欣慰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中国教育如同中国社会一样,已经融入了改革的浪潮之中,越来越多的教育者亦开始觉醒和改变。这种觉醒和改变,将让我们梦想成真。

     唯有改革,才能让梦想照进现实。唯有改革,才有中国教育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