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校党建文化»区域性推进教育国际化实践研究 

区域性推进教育国际化实践研究 

lidecheng2013-12-12 17:31:00

      教育国际化的需要和意义首先来自社会产业和生产方式的转变。首先,几千年来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现今的知识社会,人的生活半径更大了,世界各国教育国民的知识越来越具有世界普适性,而且随着人类交往的加深,更多的人希望走出国门,到其他国家工作和学习,于是就产生了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其次,国家的发展需要教育走向国际。在第十一次中国驻外使节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改革开放30年,我们在开放中引进人才、引进资金、引进技术。而未来的30年,我们还会继续引进人才、技术和管理,但同时中国要开始走向世界。这就要求教育必须尽快面向国际。第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趋势。随着SARS、甲型H1N1流感、气候问题等跨国界的世界性问题不断出现,人们逐步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那就是“学会共同生活”、“建设和谐世界”,需要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而各国的文化需要在沟通和学习中相互理解。
       基于此,教育国际化被提到了日益重要的战略地位。综上所述,无论国家还是社会都对教育的国际化有着迫切的需求,区域性推进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积极探讨如何有效整合区域教育资源,加快区域教育国际化建设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研究价值:
      1.本课题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出发,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用国际化的眼光看今天的教育,回答“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为区域教育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全国各区域推进教育国际化提供实践范例。
      2.着眼于长远规划,加深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培养能适应全球化、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公民。
      3.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扩大交流范围和力度,从名校向普通学校扩展,促进教育公平。
      4.有效加强教师队伍国际化建设的实效性,培养育人精英,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5.本课题坚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为学校创特色建立绿色通道,变革学校教育思想,必将对学生个性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特色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研究假设:
      本课题研究,拟通过对区域教育国际化先行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全方位打造区域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满足地区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和谐、公平、优质、多样的教育实体,大幅提升区域教育综合竞争力。总结国内国外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有效经验和基本模式,借鉴其成果,融合本地经济社会特征,总结、提炼本区域推进教育国际化的做法,力争成为国内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优秀模本,为其他地区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借鉴。
创新点:
      本课题进一步深化了对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意义的认识,围绕“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提出发达地区大力发展教育国际化的理念。本课题在选题上具有时代意义,理念先进,思路清晰,实践方法创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课题研究把握国家教育方针的基本方向,立足区域整体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内在规律,在本地区已有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上进行深层探索,较好地体现理论前瞻与行动研究的紧密结合。
      研究目标
培养目标:教育国际化培养学生具有“中国情、民族魂、世界观。”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以开放的态度和多元文化意识来突破和发展原有的模式框架,在相互包容和相互吸收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发展,以促使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教育更富有中国特色,使我们的教育更具国际视野和强大的竞争力、影响力。
研究目标:1.理解基础教育国际化的价值,提炼区域推进国际化教育的先进理念。2.多渠道、多角度大力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培养“世界公民”。3.结合区域实际,先行先试,摸索推进区域教育国际化的基本策略。4.深入开展国际交流,大力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水平,逐步提升区域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的教育工作者,以教师的成长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研究内容
     (一)区域教育现代化先行理念的研究
这是对区域教育国际化基本理论和发展规律的探索,内容包括:教育国际化在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研究;区域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区域教育国际化实践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理性认识的研究;“以人为本”人才培养理念的研究;提炼区域教育国际化实践经验,探索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律的策略研究等。
     (二)区域教育国际化实践目标的研究
      包括:对地区经济、社会及教育整体发展现状的分析研究;对现阶段发达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国内其他先进地区的教育现状及发展目标的研究。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对区域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中长期目标进行研究和设计:以近年来发达国家主要教育指标为参考,进行率先实现教育国际化中期目标的研究;以发达国家同期发展水平为参考,进行率先实现高水平教育国际化长期目标的研究。
     (三)区域推进教育国际化体制机制研究
优化管理体制,教育国际化的绩效考核,专项的财务制度。设立留学生和交换学生项目;鼓励国内、国际的合作课程、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加快教职员工、管理人员的国际化;积极参加国际教育发展组织的活动。
     (四)区域性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实践研究
      1.促进学生发展的国际化课程建设研究。基础型课程领域,学校探索国际理解教育显性和隐性的整合;拓展性课程领域,开发并开设一批与国际理解教育有关的拓展性课程和教育专题课;研究性学习领域,引入经济竞争与合作、生态环境、多元文化共存、和平与发展等方面重要国际问题。
      2.学生发展教育平台建设研究。一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建立若干所中外学生融合的学校,促进中外学生的文化认识和交流理解。引入“国际教室”的理念,在区域内建设中外学生融合的示范学校,研究和总结相关经验,并在其他学校中推广。二是加强与国内外学校的交流与合作,重在为学生发展开辟绿色通道。加强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利用专题教育、国际联合活动、校内主题活动、自主研究活动等提升学生国际交流力度;开办国际部,招收本地区来自异国的学生入校学习,解决外资企业的外籍人士子女的教育问题;学校按照国际通行模式运作,与国际相关教育组织签订协议,保证学生成绩和文凭得到国际承认;探索合作办学,学校积极开展与国际教育机构和国外知名学校合作办学的实践,满足部分学生国际化发展的需要。三是鼓励学生赴境外游学。通过政府资助、个人承担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学生到境外游学的比例,鼓励和支持一定比例的高中与境外高中发展实质性的合作关系,扩大高中生国际交流的规模与渠道。四是进一步加强外语教学和双语教学。在高中阶段试点高中国际课程,并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开设由外籍教师执教的课程。五是加强与国内部分高校的对接,成为高校的教学实验基地,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积极引进和开发国际教育的新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促进学校国际化教学质量提高。
   
     (五)提高区域国际交流合作水平的实践研究
      1.加大走出去的步伐。通过走出去,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加强教育的国际合作与交流,获得更多理解与认同,进而加强区域教育的国际竞争力。区域教育部门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各级各类学校走出去办学,建设和实施品牌战略。继续推进国外“孔子课堂”的建设,加强国际汉语教育工作。鼓励有条件的高水平大学和知名中小学校,在境外建立分校或学习中心(站)。
      2.提高教育国际合作的质量。在中外合作办学方面,扩大中外合作办学的数量和范围,重点建设一批“示范性”合作办学项目。同时,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比如发展中外合作开发课程、开展学生交换项目等。
     (六)区域性的国际化教师队伍建设实践研究
      树立“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倡导“敬业、善导”的教风,倾力培养开展国际化教育的生力军。教育“国际化”的实现,有赖于区域教师国际意识的提升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教师要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提高跨文化意识,积极优化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加大双语教师培训,外聘教师,针对教师水平开展分层培训。
      积极鼓励教师“走出去”,建设境外教师培训基地,加大选派重点课程教师和骨干教师出境培训的力度。一是对境外培训资源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优秀资源,建设境外教师语言培训基地和境外教师专业培训基地。二是对区域教育需求进行定期评估,确定并适时调整重点课程名单。三是定期评估区域的教师培训需求,设计短期和长期的境外教师培训计划,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满足不同教师的需要。四是通过推荐、考核、选拔的方式,每年选派部分重点课程教师、骨干教师和名师名校长到上述基地接受培训。同时,区域应创造条件积极吸引海外学者、专家到本地从事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学校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