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校党建文化»国学教育在中小学校的实施与推广研究

国学教育在中小学校的实施与推广研究

lidecheng2013-12-12 17:10:00

     在重要的历史使命感召下,作为国家基础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努力培养发展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全面、有比较鲜明个性、能充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中国现代青少年,并且要在学校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提升学校的教育品牌核心竞争力。这种情况下,很多中学校均选择了国学教育这一教育主题,因为在学校开展国学教育活动,能使学生获得国学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豪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所以国学教育的有效推广与实施不仅关系着学校的发展,更关系着国家的希望。

      由于国学教育未正式规模性地纳入学校教育,加之长达一个世纪的制度性断裂,这就给以面向中学校的教育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既有制度空间上的限制,更有思想认识上的障碍。通过国学教育在学校的实施与推广研究,可以探寻一条教育新途径,落实复兴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大事业,最终让学生在获得国学经典的基本熏陶,接受中国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提高广大学生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有利于教育学生做有理想有追求、有生命精神、有高尚道德、有诗意情愫的人,使学生知识的成长与精神的成长一致。
      鉴于以上,我会特开展“国学教育在中小学校的实施与推广研究”。
      研究的目标
     (一)国学教育活动实施条件研究。通过对活动实施硬、软件前提条件研究,保障活动得以顺利实施与推广。
     (二)国学教育内容研究。通过认真挖掘和提炼祖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价值,选择传统经典范文、诗词,达成活动多重愿景;
     (三)国学教育活动推广整合策略研究。借鉴和吸收一切成功经验,立足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家庭,充分整合和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将国学教育活动有效推广。
      研究的内容
     (一)国学教育活动实施条件研究
在实施与推进国学教育活动上,学校要为教育教育提供适宜的条件和环境,创设“弘扬传统文化”的“土壤”。 而学校管理,是学校这个组织发挥作用、达成目标的基本要素,是培育青少年成长最基础的动力源和发动器。为此,学校管理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成立“国学教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活动方案的制定、实施和督查;
       2、整合学校少先队大队部、教导处资源,成立国学教育推进办公室,负责国学教育推进日常工作,让国学教育在时间上得保证,在教学上做到落实;
      3、由学校教研室牵头组建国学教育文化课题研究团队,深入探索国学经典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开发校本课程;
      4、加强学校硬件建设,形成统一、完善的“硬文化”系统。强化硬件的育人特性和综合利用,注重体现时代性、现代性,融入国学元素,添置儿童喜闻乐见、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器材、设施、专栏等。
      5、建设充满浓郁传统文化气氛的校园“软”环境。充分利用文化墙、板报、墙报、广播、校报等多种手段营造浓郁的校园传统文化氛围。

     (二)国学教育内容研究
      1、经典诗文内容研究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延续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脉。作为学校现代教育的补充,我们更应认真挖掘和提炼祖国传统文化中的有益思想价值,选择传统经典范文、诗词,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教育规律,达到“教中寓学,德养心性;学中寓教,道德复兴”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分三部分:以《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为代表的传统蒙学读本;以《声律启蒙》、《中国古典诗词欣赏》为代表的诗歌美育读本;以《论语》、《孟子》、《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国学经典读本。在学校国学课程教育中,可供参考的国学教育内容安排如下:
       一二年级的诵读内容以韵文为主,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幼学琼林》、《弟子规》、《千字文》、《笠翁对韵》和《唐诗三百首》、《论语》选读以及一些儿歌、童谣等。
三四年级主要诵读《增广贤文》、《大学》、《中庸》、《论语》选读和宋词、经典格言、成语等;
五六年级主要诵读《老子》、《庄子》、《论语》选读。同时阅读凝聚中华文化精髓的典范书籍,比如《史记》精选、明清时期的白话文小说等。
      中学阶段可从《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三字经》、《弟子规》、《幼学琼林》、《增广贤文》、《孝经》、《大子》、《中庸》、《论语》、《孟子》、《庄子》、《老子》、《荀子》、《墨子》、《韩非子》、《诗经》、《楚辞》、《正气歌》、《赤兔之死》、《少年中国说》、《尊师》及现代诗歌、散文等书籍中抽其精华作为教材。
      2、传统器乐的研究(略)
      3、传统棋类的研究(略)
      4、中华书画的研究(略)
      5、其它国学内容研究,如武术等(略)。
精选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研究,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等多种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努力尝试国学教育教法创新,并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学以致用,从而造就具有道德心灵和智慧头脑的一代栋梁之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国学教育活动推广整合策略研究
      1、探索建立人本、民主的学校管理体系
      一是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制定实施管理细则,明确各方面的职责,建立健全项目实验制度,充分调动学校内部积极性。
      二是柔性管理,以人为本。管理符合教师的发展需要,建立以学生的成长为基础的管理体系,例如:成立教师成长研究小组;现代孩子个性成长综合指导团队(以校长牵头,分管教学的副校长负责,若干专家,家长代表,学生代表)。
      三是民主管理,多方参与。充分吸纳对学校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的人力社会资源参与的管理体系,例如:家长委员会、社会资源协调中心、学生代言人等。
      四是个性管理,特色提炼。深入推动国学教育活动,抓住国学教育理念,将国学诵读教育做深、做透、做实。比如开办家长学校,签订《家校国学经典教育公约》,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提高家长、教师践行传统经典的示范性,形成家校合力,确保学生过好家庭教育关。
      五是创新评价与考核机制,为国学教育保驾护航。评价与考核是方向标,也是指挥棒。为此,学校应根据传统道德教育理念,结合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学校文化,通过调整、优化,因地制宜地制定学校“国学经典评价与考核制度”,更好地促进国学教育活动目标的实现。
       2、拓宽教师培养途径,确保国学施教者为合格的传播者
一所学校的发展,培养学生是目标,教师是关键。构建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实施和推进国学教育的最重要基础保障。国学经典的导读,最重要的不是教师的讲解如何精辟,不是教师有多么高超的教学技巧,而是教师自身对国学经典的热爱,是教师自身的国学功底和文化修养,这才是根本中的根本。只有教师自己先成为读书人,才可能引领着学生走进经典阅读的大世界,正如先圣孔子所说的“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
因此,学校应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特别是国学教育的施教者,通过教师论坛、专题培训,进修等方式拓宽教师培养途径,使每位教师充分认知中华传统文化精粹,培养一支主动性强、素质高的国学师资队伍。
      3、注重社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争取合力。
社会资源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也是学校系统的母系统。探求国学教育教育最终目的,学校应将学校的发展、学生的成长置于整个社会、时代之中,强化可开发、整合的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具体途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利用身边的静态资源——比如:博物馆、图书馆、名胜风景等,成为国学经典学习实践地。
     二是借用身边的动态资源——例如:聘请国学学者、专家、热爱国学并有一定见解的家长等成为学校国学教育发展的顾问团队。
     三是充分利用专业网络资源—利用有关国学经典的特色网站和相关机构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库,开展资源共建共享。同时,利用学校网站构建“国学教育”专栏。
四是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合作互动的教育共同体。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与联系,学校可以召开家长会、致家长信等多种方式与学生家长建立密切的联系,请家长共同参与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家长、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与学生共同感悟、实践国学经典中的文化精髓。可开展“亲子诵读”等国学诵读活动。同时,在家校合作共建时,要不失时机地把国学经典文化精髓向社区渗透、扩展,逐渐融入并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和公展道德建设。
      3、着眼长远,扎实推进,注重实效。
     一是保证时间,注重学科间融合。为了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必须要在时间予以保证,并落实在诵读课堂教学,一般情况下,每周至少开设一节国学教育课,经常性开展各级诵读活动,并寓国学经典教育与各学科教育之中,做到多维并举,内外结合。
     二是遵循国学教育规律,扎实推进。国学教育教育可通过听诵、读诵和诵行等方式,并遵循传统教育中的诵读原则:“素读”为主。所谓“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作精细讲解,只在乎背诵的熟练。这种做法成年人很难做到,但学校生却毫不费力,贵在让学生潜移默化中懂得语言和文字的音韵。
      三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寓教于乐。运用多媒体和现代记忆方法,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通过国学经典读书会、演讲会、主题活动、国旗下教育、传统节日展示活动等多种形式,不断创新和丰富国学教育活动方式和内容,让学生学得更愉悦,更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