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重启学校“6日制”教学
admin2018-08-26 21:07:00
项纯
“重建日本教育”是日本本届政府在教育领域提出的目标,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学力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内容。为此,一项重启学校每周6天授课的“6日制”教学政策措施正在酝酿出台,引起了广泛关注。这意味着日本全面纠正“宽松教育”的方向,从“减负”转向“增负”,充分体现了“重建”的决心和力度。
日本中小学实施每周“5日制”教学始于1992年,最初从每个月一次,到1994年起隔周一次,直至2002年,完全实施“5日制”教学。本次重启学校“6日制”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增加教学内容、延长教学时间,将教学计划从5日增加到6日,而是有针对性地利用周六,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增加周六教学的宗旨是让孩子的周六过得更有意义,更有利于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即扎实的学力、丰富的心灵和强健的体魄。因此,鼓励学校在周六教学中,开展与社区联合组织的体验活动、聘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外部人才联合教学,提倡学校把握周六的时间特点,开展课程中道德、综合学习以及特别活动部分的教学。
根据朝日新闻社等就此问题开展的针对学生家长的调查,问题“你认为公立学校应从完全周5日制恢复到完全周6日制吗”的调查结果显示,支持学校周六教学的家长有8成之多。可见文部科学省的这项政策措施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支持。此后,文部科学省还将增加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并结合今年全国学力调查结果掌握学生周六的生活状况,研制有针对性的“6日制”教学方案。预计今年秋季会修改相关法令,明年各地方可酌情实施。
日本为何要重启“6日制”教学呢?文部省给出的官方解释是“能否有意义地度过周六直接影响孩子多方面素质的培养:包括独立思考能力、表现能力等扎实的学力;包括规范意识、关心他人等丰富的心灵以及强健的体魄”。日本教育法基本法规定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当地居民相互合作、共同分担,由社会全体来培养儿童。学校教育需要与家庭、社区的生活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果,是日本教育反思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现的校园暴力、厌学、拒绝上学、考试竞争压力大等问题得出的结论。因此开始试行“5日制”教学,充分发挥学校、家庭和地区各自的教育优势。但是,这一预期的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反而导致了学生间的差异,所以文部科学省提出重启“6日制”教学,延续学校、家庭、社区合作教育的理念,但是采取固定、稳定的形式,从而保障所有学生的发展。
除了以上的官方解释,我们可以发现“6日制”教学重启的根本原因是对“宽松教育”的彻底反思,是教育观转变的体现,更是日本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需要。上世纪70年代末日本教育开始提倡人性化、注重个性与选择,削减课时,减轻学生负担给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80年代末的教育改革坚持了宽松教育的理念,注重学生的态度和能力的培养,90年代末的教育进一步强化了宽松教育,将课程内容削减了30%。宽松教育引发了教育界关于“学力”的大讨论,“学力下滑”“学力崩溃”等一度成为了社会的焦点话题。同时,日本学生在国际组织开展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项目中成绩连续下降更成为反思宽松教育的直接诱因,如何提升日本学生的学力,让他们重返国际第一梯队成为文部科学省不得不直面的问题。随着社会舆论的不断升温,文部科学省于2008年全面修订了学习指导要领,大幅增加了课程内容和课时数,新课程已于2011年全面实施。可以看出,日本教育改革的方向已经从宽松教育向确保质量转舵,而如何防止增量的教学内容可能导致的填鸭式教学,如何将宽松教育中的成果——如重视学生的态度和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体验保持下去?重启“6日制”教学被认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措施。 与日本的状况截然不同,如何为学生“减负”一直是我国教育中的难点问题,减负令不断出台,但是学生的负担越减越重的质疑也从未停止。小学生在校时间减少提前放学了,家长就不得不在上班时间接孩子放学;校内减负了,导致校外补习班火爆,家长抱怨经济、精力上的负担更重了结果,孩子的负担也未必真正减轻。因此,无论是“减负”还是“增负”,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时间上的增加或减少,也不应该只是形式上的变化,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教育教学内容上的变化。日本重启“6日制”教学看似是给学生“增负”,但增加的是学生的体验、活动,开展的是综合学习、道德、各种活动一方面将为平日的学科教学提供更充足的时间,更加重要的是旨在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
日本为了保障周六教学富有实效地开展,文部科学省将从多方面提供更有利的保障条件,第一,修改相关法令,明确周六开展教育教学的制度。第二,根据劳动法、公务员法以及教职员工的勤务制度等,教师每周有明确的劳动时间,因此,增加周六教学的同时,相应地完善轮休、倒休等制度,保障教师权益及工作效率。第三,为实现学校与社区、家庭合作的周六教学活动,将考虑配备学习活动、体验活动的协助人员。第四,制定相应措施促进社区在周六为儿童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体验活动,鼓励家长和社区成人参与活动。相比之下,我们为学生减负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如果能更全面地从学校、家长、社区多角度考虑完善相关政策,切实提供各方面的保障条件,可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