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安全:各国社会公共管理中的共同议题
admin2018-08-26 21:06:00
近些年,国外校园内频频爆发安全事件,屡屡撕破人们脆弱的心理防线。不断上演的校园安全悲剧,不仅经常造成重大伤亡,而且也时常打破校园本来的宁静,成为许多学校和家庭常年挥之不去的痛苦阴霾。从世界范围来看,尽管各国政府不断采取各种的措施和行动,国际舆论也持续关注并不断警示社会公众,但校园暴力侵害活动总是以其偶发性、不可预测、难以防范及善后事宜复杂等特点,成为各国突发性社会公共事件中最为头疼的焦点和棘手难题。
在世界媒体铺天盖地的校园安全事件报道中,校园枪击案造成的伤害最为惨重,令人发指。发生此类事件的国家,几乎覆盖了20多个枪支拥有合法国家的多半。其中,人们熟悉的枪支合法拥有国家,如美国、德国、法国、芬兰、南美等国和地区,成为学校安全事件集中高发地带。近年来最为惨烈的悲剧性事件,莫过于发生于2007年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枪击案和2012年底康涅狄格州一小学的枪击案,前者造成33人死亡(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第二),后者造成28人死亡,其中还包括20名10岁以下的幼童。平静的校园内枪声四起,不仅引起美国社会一片“禁枪”声浪,而且也引发国际社会对西方长期坚持的枪支文化及其管理体制的强烈关注。
很多时候,社会公众不应对校园安全事件产生过分联想。2012年7月美国丹佛影院枪击案发生后,美国媒体曾多次引用过一个很有意味的调查:67%的美国民众认为枪击案只是孤立的事件,而非更广泛的社会问题的证据。这表明,多数美国人并没有因枪击案而质疑相关的制度、法律和教育。康州小学枪击案发生后,美联社等媒体罕见地使用了“大屠杀”的字眼,这或是舆论对类似悲剧事件看法的微妙改变。校园成为凶手行凶对象和枪击伤害的中心,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学校在社会矛盾或漩涡中的弱势地位。
校园安全与整体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成因复杂,是一个综合系统。枪击案只是众多校园暴力事件中的一种。发生在以校园为中心的暴力事件,往往花样迭出、形态多样,但暴力事件受伤害的对象却总是学生和老师。日本是东亚地区传统禁枪国家,但文部科学省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发生在小中高学校内以欺凌、暴力伤害为主的恶性事件达到56000起,其中警方介入过的刑事案件占相当大的比例。从各国应对和解决校园安全事件的种种措施来看,加强安保、早期预防、发动全社会综合治理等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加强校园安全环境治理,完善安保措施,仍是学校防御外部侵害的第一道防线。清理学校周边环境,给校园周边划定安全缓冲区,提高电子检查设施的利用率,启用校园暴力监控设施与监测软件,设置驻校警察或专职安保人员,将学校纳入警察保护范围、聘用学校专职安全校长、成立常态化的校园巡逻小组,在校园开展专业的防暴教学、事件后期学生心理修复体系的预先建立,加强生命教育等,都是各国有效维护校园安全环境的“硬”措施。在美国,去年有个别州甚至培训教师用枪保护学生生命安全。
国外校园恐怖袭击或突发性惨案中的“凶手”大多来自年轻的学生,因为涉及心理健康,因而校内的安全预防往往要难于校外的安全防范。以学生为主完善早期预防体系,是构筑安全校园的主要措施。在社会公众的一般印象里,校园恐怖袭击似乎大多来自“外来者”的袭扰,典型的如俄罗斯别斯兰校园人质劫持事件等。但实际上很多校园“杀手”来自内部,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些许不快,往往成为“反目成仇”或“同室操戈”的偶发诱因,而受害者也经常是校园内的弱者——毫无准备的学生和年迈的教师等人群。日本校园暴力事件中,学生之间的伤害数量最为巨大。美国早期一项针对17起校园血案的研究发现,校园凶手年龄普遍较低,最大的才18岁,最小的仅6岁,20名凶手的平均年龄是14.8岁,这个年龄段,在生理和心理上尚未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均未定型。此外,现代社会暴力文化充斥、对个人权利的过分强调,导致了校园中对立文化的盛行。国外个别网游公司依据校园惨案开发的游戏产品,把不受法律制裁的杀手当作英雄看待,即是一个典型的恶例。重视校园内年轻“凶手”问题,构筑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安全,显然是各国预防和应对工程体系中的重要防线。
接二连三发生的惨烈事件一再提醒人们,即使是在现代社会里,个人的自由权利也是有限度的,应当与公共安全或社会责任平衡。正如美联社评论所指出的,全社会关心校园安全,构建新型的人际关怀和和谐文化而非竞争,是永续校园安全的最终途径。国外将校园安全事件看作社会公共管理的观点,以及积极采取的各种预防和防范方式,都值得我们在面对这一共同问题时反思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