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新闻»最新教育新闻»解读高考改革方案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技术难点如何破题?

解读高考改革方案中的“综合素质评价”,技术难点如何破题?

admin2014-10-20 15:50:00

2014-10-16 四川省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会

  综合素质评价应该评什么?怎么评?如何确保评价的规范有序、真实、可信?评价结果怎么用?我们来听听权威教育专家们的解读。


  从只看“分”到关注“人”


  从9月4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我们看到,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明确提出要开展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并作为学生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


  至于高校招生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缘由,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在答记者问时解释得很清楚,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是考试成绩有局限,成绩只是衡量学生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


  二是人才选拔标准应具有全面性,把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的情况结合起来选拔人才,方式应当说更加科学,“有助于扭转单纯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的做法,促进人才选拔从只看冷冰冰的分,到关注活生生的人”。


  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上海于9月19日公布了《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了高校招生选拔评价体系中。


  事实上,综合素质评价并非新生事物,它伴随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作为基础教育新课改的重要内容而衍生,由来已久。据教育专家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国家推进素质教育时就提出要改变对学生单一的评价方式,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教育部为此多次发布过相关文件,上海也在推进二期课改时推出了综合素质评价。但总体来讲,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情况不尽如人意。


  而此次高考“新政”提出对高中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背景与以往有所不同。上海市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课题组成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傅禄建告诉记者,这次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的研制“主要起源于新一轮高考改革,主要服务于高校招生录取”。


  方案明确规定,积极稳妥地推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使用,“2017年起,推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自主招生等环节中开始使用”。这就是说,高考新政实行后,综合素质评价将与高招实质性地“挂钩”,发挥重要作用。


  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引入,无疑将丰富高校招生过程中的人才选拔依据,为改变高校招生“以一考定终身”的现状提供支持。


  “综合素质评价是这次高考改革的亮点。”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普通高中教育研究所所长霍益萍认为,综合素质评价的纳入使高校招生从过去单一看分数走向相对全面深入地了解一个学生,“这是中国考试制度改革的一大进步,而且这个进步是完全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


  在她看来,无论对高中还是大学,综合素质评价都是一个正面的导向。“高校可以选拔到最合适的、最有潜能的学生”“高中会更关注学生的综合发展,真正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高中阶段教育三大任务之一‘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技术难点有待攻破


  什么是综合素质?综合素质评价到底评什么?怎么评?这是方案公布后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从上海高考改革方案来看,综合素质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修习课程及其学业成绩、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身心健康信息、兴趣爱好与个人特长等。


  有教育专家主张,综合素质评价不要面面俱到,应当“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如霍益萍所说,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是为高校招生提供参考,选拔适合在本高校学习的学生,而不是选拔优秀干部、劳动模范,不必追求“高大全”,因而综合素质评价应该“有边界”。


  霍益萍认为,除了学生三年学业成绩、身体健康状况、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情况等基本信息以外,综合素质评价应该反映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能力倾向以及非智力表现,这两方面才是高校最关心、最想了解的。


  “一个人要走得远,除了认知能力要达到一定程度,意志毅力、心理和情绪管理能力、责任感、合作能力等非智力因素也非常重要。”因此她建议让学生每学期写一件亲身经历的值得与人分享的事,通过一个事件的写实性描述反映自己的非智力表现。


  而对于高中学校普遍感到操作困难的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评价,霍益萍建议只记录“两端”,即学生的突出表现和严重违规行为。


  对于实践层面存在的将综合素质评价内容条目化、评价方式标准化的做法,教育专家普遍反对,认为不符合综合素质评价本身的特质和属性。综合素质评价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人性特征,能够调和传统评价方式“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机械呆板。


  霍益萍直言,如果把学生的各项素养都折算成“分”,把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和学业成绩简单叠加“算总账”,然后再“比高下”,那就变得毫无科学性可言。“综合素质评价的功能不是为了区分学生,而是为了让高校了解学生。”条目化的评价内容不仅烦琐,而且容易造成千篇一律,像记流水账一样,对大学招生而言毫无参考价值。


  由于综合素质总体偏“软”,综合素质评价往往依靠评价者的主观判断,缺乏一套相对客观的标准,加上当前社会诚信体系尚未建成,导致人们对综合素质评价的信度心存疑虑。特别是当综合素质评价与高招挂钩,变成高利害的评价时,信息造假行为是否会大量发生,令人无不担忧。


  对于这个问题,上海高考改革设计者已有所考虑。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贾炜表示:


  上海将设定最基础的综合素质评价要素,构架全市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平台,并通过这个平台客观记录学生高中三年的过程性表现情况。


  同时,引进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健全完善信息公开、抽样复核、投诉举报、责任追究等机制,确保评价的透明公平规范。


  综合素质评价虽然是一道世界性难题,但是中国教育必须迎难而上,走出改革的第一步。市教委副主任陆靖在一次高考政策培训会上语重心长地说:“高考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决定改革无法一次达到理想目标,但上海应该有勇气主动率先迈出这一步。”


  据悉,上海目前正在对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作进一步研究和论证,将专门出台相关文件公布具体实施方案,并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征求意见,力争使方案更具科学性、操作性。


  面对改革变化,唯有主动适应


  面对综合素质评价纳入高招体系的新举措,作为直接利益关联方的大学和高中将如何应对?


  在现行高考体制下,我国大学并无必要去思考“我要选怎样的人”,考试成绩是唯一的一把“筛子”,大学只能也只需根据分数来筛选。但高考不可能把所有人才选拔出来,在同样的分数下学生之间的差异依然存在,有的在小发明小创造上卓尔不群,有的古文国学颇有造诣,有的创业经营公司小有成就……


  过去高校很难了解到这些信息,但今后一旦这些个人特长或突出表现在综合素质评价系统中留下痕迹,高校在录取学生时可以参考的信息就更多了。


  “这种变化对高校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陆靖指出,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有条件认真思考一下“我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同时,在如此丰富的综合素质评价信息中,如何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不同学科专业特点确定自己的关注重点,这是高考改革对高校提出的新命题。


  方案要求“高等学校应提前公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具体使用办法,使用情况必须规范、公开”,这意味着高校必须明确自身定位,主动思考并明晰自己需要什么样的高中毕业生,而不是一味“掐尖”。


  为此,大学必须练就一双识别英才的“慧眼”,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说:“怎么从繁杂的材料中抓住重点、鉴别虚实,选出自己需要的人,这对大学提出了高要求。”


  而对高中学校而言,综合素质评价政策也将引发它们的连锁反应。第一要务是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根据上海市制定的基本要求,组织实施综合素质评价。


  更为重要的是,高中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贾炜表示,高中教学将不仅关注学生学业水平,更要注重全面发展,包括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研究性学习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兴趣爱好、身心健康等。


  按照上海课程改革方案,高中应该开齐开足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大类课程。如今有了综合素质评价的支撑保障,高中学校将更忠实地实施各类课程,更重视对学生非学术能力的培养。


  华政附中校长潘敬芳说:“丰富的课程和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经之路,学校将继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做强做实所有拓展型研究型课程,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凸现学科育人价值。”


  “可能有学生会不适应于综合素质评价中一些表述方式,原因是平时就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对自己将来发展缺乏规划。”傅禄建建议,高中生今后要学会自我规划、自我管理,通过广泛参与各类课程活动、增加学习经历体验来提升综合素质,开发个性潜能。


  高中学校必须加强对学生未来发展的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发现和认识自我,为学生自述撰写提供具体详细的辅导。学校和学生都必须提早关注大学的改革变化,高校也应及时公布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的具体使用办法,提高信息的服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