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美在于其没有教育的痕迹
admin2014-02-11 15:44:00

1.垂范。
教育者的示范,无言的身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讲的就是垂范的作用。青少年善于模仿,教育者的行为成为楷模,自然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身教是“不教而教”的首要方法。身教好,教育的任务就完成了一半。
学校新教学楼的垃圾道堵了,总务处在道口旁贴了个封条——“禁止倾倒”。在此后的两个月里,学生们扫除后都要穿过操场,将垃圾倒在老楼的垃圾道里。
校长手术后上班了,他发现封条后便抄起铁棍通垃圾道。一位看到的老师告诉他:“总务处已贴了告示”。校长说:“你家的下水道堵了,是不是也贴上封条不用了?”教师无言以对。“要把学校也当成自己的日子一样过啊!”校长的这句话深深印在这位教师的心上。后来她也当了校长,时时处处记着要“以校为家”。
2.倾听。
教育者虚心、认真听取教育对象的坦诉,促使对方在宣泄中实现自我心理调节。当人产生心理冲突时,自然的需求就是要找人诉说。教育者要善听,即对教育对象的任何想法(当然不一定正确)要听得进去,表示理解,在倾听中因势利导,让教育对象自己得出正确结论。心理学家认为,认真的倾听就完成了心理咨询任务的一半。
记得一个当医生的朋友曾经说过这样一件事情:他有一个病人被诊断证明为绝症。这个病人常常在拿药的时候到他那儿坐坐。我的这个医生朋友由于职业的习惯便常和他聊聊,或者就那么静静地听着。一次,那个病人说了很多很多他的过去、现在、幸福、心酸,他生病后的种种心境和牵挂。朋友听了许久许久。病人说完了,如释重负,轻松多了。后来,听说那位病人去世前的情绪一直很平稳,配合治疗也比过去积极多了,并且把被医生判定为三个月的生命延长了近一年。朋友对我说,他很欣慰那天没有对那位病人进行长篇大论的劝慰与建议,而只是静静地倾听了诉说。他颇有心得地说:“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所起的作用,可我却从这件事中知道了开方、看病医治的只能是躯体,而倾听却能使一个人的精神得到寄托。”
3.激励。
教育者通过语言或文字等多种手段,含蓄地、寓意深长地触动教育对象的心灵,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开发潜能。激励源于尊重,源于信任。出乎意料的处理,往往能促使教育对象的心灵震撼。
一位小学校长对童年一次考试分数难忘的记忆:
由于中途转学,功课落下了不少。一次数学考试后发卷子,我提心吊胆地接过来一看,非常意外,老师没有打分,只写了两个字:“哎呀!”。此刻,我领会了老师的心意,老师不相信我会这样,老师在给我机会,老师在期待着我,老师在用这样一个善意玩笑似的方式等待着我的努力。我决心把落下的功课补上。果然,又一次考试我得了满分。
许多年过去了,我又经历了无数次考试,见到过成百上千张试卷,但只有那份没有分数,写着“哎呀!”的试卷,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珍藏。
4.体验。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教育对象在亲身经历中实现情感体验,获得真切的感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没有体验,就没有完成教育过程。体验成功是培植自信的有效途径。在体验中获得了“我行!”自信意识的增强。

8.宽容。
对教育对象错误、过失产生的原因,给以充分的理解,使其在意想不到的宽厚态度、宽松环境中自省。“出奇制胜”的兵法运用在教育领域是教育方法的极致。教育者的宽容使教育对象无地自容,这是真正的教育诗篇。
一位学生的个人愿望没有得到满足,向教师说了一通尖酸刻薄的话。这位教师没做任何解释,只是给她写了一首小诗:
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
大海宽容了江海,拥有了浩翰;
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彩;
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
学生收到后,沉思良久,突然笑了。她觉得生活真美好,自己很幼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