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新闻»最新教育新闻»《上海教育》杂志盘点2013年教育十大新闻

《上海教育》杂志盘点2013年教育十大新闻

admin2013-12-30 12:12:00

2013-12-27 第一教育
来源:微信公众平台  diyijiaoyu


《上海教育》杂志评选出了2013年的十大教育新闻。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分别是哪些?


【01】作业效能监测:找到“减负提质”的有效抓手

    简介:面对社会日益强烈的“减负增效,轻负高质”的诉求,2007年,关注“作业效能”的调研在长宁启动,2010年长宁区小学作业效能监测中心正式成立,开始对全区小学的作业布置情况进行指导和监控,并同时成立了语文、数学、外语三个学科发展中心和学业评价中心作为支撑。
    静水深流的研究实践为撬动作业难题找到了一个有效的支点。三年过去了,长宁区小学生们的作业变了!不是简单地变少、变多了,也不是表面地变浅、变深了。
    24所学校、千名教师的参与,上百条单元作业指导建议,10861张调研问卷,近百万组分析数据,“网上作业两级备案制”“单元作业指导建议网上发布制”“常态调研制”“实时咨询制”⋯⋯一项项扎实的工作和适切的机制,促进着作业“量”的把控和“质”的提升,也记录着“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2013年长宁的作业效能监测也成为了教育部“圆中国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上海各区县巡访的首站首个主题。
↓2013年《上海教育》杂志3A《监测作业》↓


【02】上海首批国家中职示范校:项目完成率99.83%
    简介:2010年9月,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启动了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对建设学校给予项目财政和人力支持。
    第一批立项建设学校中,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上海信息技术学校、上海石化工业学校、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和上海市东辉职业技术学校。
    2013 年3月,上海市教委收到三部办公厅检查验收示范校建设工作的通知,上海6 所学校也迎来了对其项目整体情况的评估。
    从上海市教育评估院了解到,项目学校完成32项重点建设项目,总体项目完成率99.83%。以首批示范校建设任务为契机,上海6所项目学校打造系列精品课程,建成市级精品特色专业,共立项了24门市级精品课程。
此外,示范校还在办学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模式、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令同行认可的成绩。每所示范校都建立了示范校建设专题网站,展示建设的思路和成效,为其他学校的改革提供借鉴。
↓2013年《上海教育》杂志9A《示范引领改革——上海完成首批国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检查验收》↓


【03】上海纽约大学开学:瞄准国际一流,肩负改革之责
    简介:从2008年提出组建设想到2011年1月教育部正式发文批准筹建,从2012年10月正式揭牌到2013年8 月11日迎来第一批新生。
    作为全国首个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学位授予权的中美合作办学的国际化大学,上海纽约大学一路走来备受关注。
    由华东师范大学和美国纽约大学合作创办的上海纽约大学,从一开始就站在一个比较高的平台上。
    “对双方母体学校的品牌和资源的借助,并不断涵养和孵化,最终实现创造新的品牌”,这是国内教育界对它的期待。
    师生比1:8,小班化教学,治学架构建立在学校理事会基础上,面向全球招聘一流教师,富有特色的“校园日活动”,所有学生入学后都将有一名教授作为其个人导师⋯⋯
    伴随着第一批新生的入学,上海纽约大学在人才培养、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学生服务等方面的探索也将全面展开。
    一直以来,国内高等教育的对外开放是教育改革中的短板,以开放促改革是改变目前公办教育单一模式的最有效途径。
    上海纽约大学初期招生人数虽少,但它引入了新的教育体制,将增进内地大学的多样化竞争,这将是一个新的突破,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2013年《上海教育》杂志9A《从城市的大学迈向世界的大学——上海纽约大学开学全记录》↓

【04】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回归教育本质
    简介:在基础教育领域,上海市教委就老百姓反映比较突出的小学低年级学生课业负担过重问题,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并做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于2013 年秋季新学年全面推进小学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
    旨在还孩子快乐的童年,让小学教育回归对孩子的关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就是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相关要求,开展教学和评价活动;
    不是单纯地控制或者降低小学低年级的教学基本要求,而是要根据课程标准科学确定的教学基本要求和评价要求,在教学与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维度,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课程目标的落实,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严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更关注学生的习惯、情感、态度等学习过程;学业成绩仅占评价标准的十分之一,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采用等第制和评语;以语文教学为改革重点,拼音学时拉长至两年⋯⋯
    这一系列举措将使小学教育进一步回归教育本位,回归学生本位的育人原点。
↓2013年《上海教育》杂志9B《课标的意义》↓

【05】兴韦学院:首个文理学院的创新之探
    简介:2013年上海市政府在教育工作要点中,提出“支持1至2所民办高校试点探索建设小规模、高水平民办本科文理学院,试行博雅教育培养模式”。
    这一具有前瞻性的提法,在兴韦学院得到了验证。首先兴韦选择以基金会的方式创办学校,在我国属于首创;其次,兴韦选择举办“小而精”的文理学院,这对于民办教育者举办一流学校来说,具有现实意义。
    二十余名学生,十几位来自美国不俗高校的教授,超前的课程体系,放眼未来数十年的人才培养目标,出资人是基金会⋯⋯在成员众多的沪上高等教育领域,兴韦学院俨然是一支让人不得不产生好奇的教育新军。
    细观其课堂:一位教授和5~6名学生共同围坐在一张圆桌旁,除了少量的讲授外,课堂形式几乎都是以分组讨论、辩论或逐个演讲的方式开展;2~3 名教授针对同一个主题在课堂上同时教学,从各自不同的专业角度给出观点,启发学生展开讨论。
    兴韦的课堂上没有对错之分,没有最终答案,师生在没有结果导向的过程中,自由而投入,彼此尊重的课堂氛围激励着每个人沉浸其中。
    兴韦小规模文理学院之探不仅是高教改革的新亮点,也是中国民办教育梦具体而精微的体现。
↓2013年《上海教育》杂志9B《兴韦实验——探访我国首家文理学院》↓

【06】 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确保教师队伍建设高起点
    简介:2013年9月12日,上海市属本科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开学典礼举行,来自市属18 所高校的近400名新教师上了入职培训的第一课。
    这是上海首次开展的全市统一的高校新教师入职培训,在全国也是率先之举。它使来源不一、专业不同、学校各异的全市高校新教师在同一平台起步,通过规范化培训,从合格走向胜任。
    上海的这一探索,既是深入推进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队伍建设重要性的一个生动体现。
    最终的目标是要努力率先构建一个政府主导推动,覆盖教师成长各环节的、较为系统的教师全过程培养体系。
    而加强新教师岗前培训,正是构建这一体系的一个基础性环节,是确保教师队伍建设高起点的重要手段。
    对新教师来说,如何实现良好的职业发展,其中三点很关键:一是要志存高远,始终坚定职业理想;二是要着眼未来,大力提高专业化水平;三是要立德树人,争当为人师表的楷模。
↓2013年《上海教育》杂志10A《走稳新教师入职第一步——上海市首次开展高校新教师岗前培训》↓

【07】学生电子学生证: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简介:上海基础教育的转型发展,对学生全面的成长数据提出迫切需求,为此,上海市教委为全市中小学统一定制电子学生证。
    2013年,闵行区被确定为上海市基础教育学生信息管理应用试点区及电子学生证应用试点单位,开始了中小学生电子成长档案建设的率先探索。
    从学生身心健康、学业水平、成长体验、个性技能四个维度,闵行构建了区域学生电子成长档案的内容框架与数据体系,初步形成了区域基础教育学生信息的大数据框架,实现了教育数据的从分散到集聚;
    又以电子学生证为主要线索,把区域全体学生的相关数据集聚后,不仅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数据服务,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服务,让教育管理从单向服务到双向服务;
    电子成长档案建设,最具亮色的工作就是开展基于学生成长数据的教育评价和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基于数据分析的个性化学生指导,完成了数据应用从个体到整体再回到个体的过程;
    从闵行区的经验来看,学生成长的数据可以形成从小学到整个基础教育的信息贯通,可以全程观察学生的成长经历。
    目前,上海150万张电子学生证已经全部发放到学生手中,这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将成为基础教育阶段转型发展的标志性工程,时间越久将越发呈现其重大的教育价值。
↓2013年《上海教育》杂志10B《数据“导航”成长——信息技术助推教育转型的闵行案例》↓

【08】蔷薇“秘密”:上海基础教育改革的缩影
    简介:2013年10月21日,托马斯·弗里德曼受教育公益组织“美丽世界”和“美丽中国”的邀请来到中国,在上海师范大学的协助下,走进上海的蔷薇小学,感受课堂,对话教师。
    他的《上海的秘密》一文在《纽约时报》刊出后,引起了国内特别是上海媒体的持续关注。
    “蔷薇现象”的背后,折射的是上海近些年来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进程中所推行的一系列制度、政策和举措的缩影。
    回顾这十年,上海在硬环境的创设上陆续推出了布局结构调整、优化义务教育投入和资源配置、提高农村教师待遇、加强初中建设工程、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实验室建设等诸多政策和项目,在软环境的创设上也相继推出了“双名”工程、委托管理制度、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行动计划、学业质量绿色指标体系、新优质学校推进项目、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等一系列旨在转变教师和校长教育理念、提升他们教育智慧的制度和项目。
    一朵普普通通的“蔷薇”,却绽放出了上海基础教育的绚烂。
↓2013年《上海教育》杂志11B《开向世界的“蔷薇”》↓

【09】高校新型智库:先试先行的上海智慧
    简介:改革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2013年,以服务决策、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启民为己任的高校,迎来了新的历史使命——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
    11月,上海市教委召开上海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工作推进会,旨在让高校进一步当好战略研究者、政策建言者、人才舆论引导者和人才培养者。
    中国高校智库论坛——这个国家级的智库论坛正式“落地”复旦大学。
    早在2013 年年初,上海市教委正式启动了第一轮“上海高校智库”建设,目标就是要建设一批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专业型智库。
    目前,全市已经支持设立了复旦大学人口与发展政策研究中心、上海交大国家海洋战略与权益研究基地、华东师大终身教育研究院等13个高校智库、5个培育智库,接下来即将迎来第二批上海高校智库的申报和建设工作。
    上海高校智库建设不仅是上海高校敢于担当历史责任的重要体现,也是上海高校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有利契机和提升高教内涵的重要驱动。
↓2013年《上海教育》杂志12A《“智”领中国—— 上海大力推进高校新型智库建设》↓


【10】PISA:让上海自信,更让上海自省
    简介:2013年12月3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与65个参与国家和地区同时公布了PISA2012测试成绩,上海再次获得数学、阅读和科学三大领域的第一名,远高于OECD成员国的平均成绩。
    这也是上海继2009年PISA第一后的再次问鼎。上海基础教育发展经验已经获得世界的关注。
    首先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上海市政府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坚持“筑高底部”“均衡发展”。
    第二是坚持不懈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特别关注中小学教师的在职培训。第三是推进课程改革、改进教学方法。
    上海学生的学习方法已经不再仅仅靠“死记硬背”,而是趋于多样化、个性化。
    PISA让上海自信,更让上海自省。这其中也存在不少值得关注的弱点、盲点和问题。首先是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
    第二,在教育教学的某些方面还有许多弱点和盲区。
    第三,在教育公平方面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第四,上海必须理性地看到,阅读、数学和科学确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基础教育的全部。
    第五,PISA还给予基础教育以外的启示,包括要充分利用国际标准和话语,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等。
↓2013年《上海教育》杂志12C《PISA 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