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新闻»最新教育新闻»实现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转换

实现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转换

lidecheng2013-12-25 17:39:00

2006年05月20日 作者:廖冬梅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学校教育是一种公共教育形式,学校文化建设对人的“文化化”过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强调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呼吁自主创新的现实要求下,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关键问题便是,实现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的根本转换。 

  以物为中心的传统学校文化模式 

  教育中,人是理所当然的主体,是教育的核心,也自然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但在现存的学校文化模式中,这个主体却处于“为物服务”的客体地位。具体说表现在三个方面:(1)精神文化层面。正如靖国平在“论受过教育的人”一文中指出,当前学校教育领域严重存在的教育工具化倾向,正“诱使教育偏离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学校普遍关注的是“器物之教”、“技艺之教”,而忽视学生的发展、精神生活的充实与生命境界的提升,致使原本属于人的教育反而被边缘化。近些年来,教育界大力倡导人的独立、创造、进取、平等、民主等品质的培养,但我们有理由怀疑:在一个没有主体地位或一个缺乏主体性的人身上,这些品质何以生成?(2)制度文化层面。人服从于制度,而不是制度为人服务。“这就是规定!”这是我们在学校经常听到也不时说给别人听的话。(3)物质文化层面。设备第一,人第二。应当承认,学校强调教育硬件设施的拆旧换新或更新换代本身并没错,但目前学校却一味地追求校园设施的所谓“宏大”、“气派”、“现代”,而忽略了原本应该蕴涵于这些硬件设施中的教育价值与人文意义,人仿佛生活在荒漠中一般。 

  应该说,形成这种只见“物”,不见“人”的校园文化并不是某几个人的过错,它与人类历史中两次大的思潮有关。一次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的重“神、自然”,而轻“人”的思想传统;另一次是进入科技大发展时期后,重“技术、工具”,而轻“人”的思想潮流。中国的校园文化曾长期受这两种思想的影响,因此会出现“人服务于物”的现象。但如今,经过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学校教育进入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国家正在呼吁“自主创新”,试想,如果没有人的发展又何来“创新”,物是不可能自己创造自己的。所以,建设“以人为本”的现代学校文化已刻不容缓。 

  以人为本的现代学校文化模式 

  立足于中国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深层问题和目前学校教育的发展水平,学校教育的衡量标准只能是人自身的发展。无论是学校的物质建设,学校制度改革,课程与人才培养模式,归根结底都要服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人的平等的交往,这是现代学校文化模式蕴涵的最根本价值。以此为基础,我们应当根据这一根本尺度,将理性精神和人本精神确立为现代学校文化模式的主导文化精神。具体表现在学校文化的三种成分上:(1)精神文化层面。从与传统农业文明相适应的凭借习俗、经验、常识、习惯的重复性实践和重复性思维转向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以理性和科学知识为基础,凭借人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造性的实践和思维,从无视人的生命价值、意义转向重视人的发展、精神生活的充实以及生命境界的提升,从知识授受转向知识启蒙和知识创新,从追求玄学、崇尚权威转向追求真理、崇尚科学,从控制服从转向民主平等,从保守封闭转向开放合作。(2)制度文化层面。从基于血缘、宗法、情感的传统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向基于理性、人道、民主、法制的现代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从基于血缘关系、宗法关系和天然情感关系的人际交往转向基于理性、人道、平等、民主的人际交往。(3)物质文化层面。从传统的偏重伦理政治教育转向注重科学技术教育,从单纯注重外在于人的硬件建设转向为发展丰富的个性创造物质要素,从单纯追求校园建设的审美价值转向注重校园环境的育人价值,要努力做到使学校的墙壁也说话。 

  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本 

  学校文化建设应立足于实现人自身的发展,立足于理性与人本的主导文化精神,从学校文化的整体性入手,建立现存学校文化的重建机制,从而为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和全体师生创造适合的生存与发展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诸多消极文化导致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学校的管理,都缺乏创新精神,其基本行为模式是经验模仿。要使学校教师和学生从传统主体转向现代主体,必须求助于理性和人本这两大基本精神。强调理性精神,就是使个体不再满足于自在的“是什么”,而是以“为什么”和“应如何”的自觉态度来对待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强调人本精神,就是充分重视人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和创造性,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人的活动的目的和学校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尺度,从而赋予人的活动以自觉的价值内涵。 

  学校文化的转型与重建,还必须剔除现存学校活动领域中的经验、情感、习惯和非人性化等自在因素,确立起理性、人道、民主、法治的现代学校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以理性对抗经验,以法制对抗人情,以民主对抗专制。这不仅有利于克服经验、常识、情感等因素对学校教育与管理活动的侵蚀,而且从体制上鼓励和培养师生的参与意识和首创精神,从而为学校现代主体的生成提供适宜的条件。 

  对于广大师生的文化启蒙和价值重塑,还必须在基本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的层面上下功夫,通过价值的重新评估和深刻的学校重组,使广大师生接受自由自觉的、积极进取的生存方式,使学校充满活力。所谓学校重组是指学校的评估制度、岗位编制、教师流动和学校管理体系、教职员工的职位、社会地位和晋升渠道、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等方面的根本性调整、改变和重新组合。现代学校要求打破传统的僵化和封闭状态,使所有人都站立在同一起跑线上,根据自己的智慧和才能,在一个充满竞争和创造力的开放空间中,用自己的创造性活动来确定自己的成就、地位,重新组合人与人的权利义务关系。(作者单位: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3届博士生) 

  《中国教育报》2006年5月20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