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是人才培养关键所在
lidecheng2013-12-25 17:10:00
京深名校长畅论“学校文化的传承与超越”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姚卓文

通讯员 欧伟 文/图
为期三周的深圳市教育局第二期中小学名校长高端研修班已于12日结束,11月8日,一场以京深两地中小学名校长为班底的教育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深圳的15名中小学校长,与北大附中、北京市第十二中学等京城名校的校长一起,围绕“创新时代学校文化的传承与超越”相互交流办学思考,寻求在学校文化中的创新与突破。
深圳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金依俚在论坛上表示,京深两地名校长一同探讨“学校文化”的话题,本身就是一次丰盛的“文化大餐”,这对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多难能可贵的启示与思考。学校文化是人才培养关键所在,深圳和北京两地的名校长齐聚北大,开展“校园文化的传承与超越”的讨论,表明教育工作者从被动走向自觉,这是中国基础教育的进步。
据悉,作为今年深圳市教育局实施“校长能力提升工程”的最后一个项目,第二期中小学名校长高端研修班的15名中小学校长围绕着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问题、深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以及学校办学中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除了组织学员与政府官员、大学学者、企业家以及北京中小学名校长展开教育论坛外,还安排了专家讲座以及考察调研等。
发言摘要
深圳市行知职业技术学校校长肖江明:
文化建构应成全每个学生的需求
肖江明以行知职业技术学校的“成全文化”为例做了解读。他认为,文化理念的确定相对容易,而不易的是全校上下对这个理念形成共识,形成共同的追求。更为关键的是,让理念切实浸润到校园文化之中,成为学校的有机部分,并起到引领作用。
他认为,学校构建文化理念,应该根据本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考虑全体学生、老师的需求,以丰富多样的课程文化成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成全每个学生的终身幸福。关注将学生培养成更高素质、更高职业认同的有技能的劳动者,凝聚学校精神,形成各种合力和向心力。挖掘师生的潜力,彰显个性,使教师和学生实现超越自我的发展。
原北京市光明小学校长刘永胜:
校长要鼓励老师敢于突破
刘永胜表示,在学校文化的构建中,课堂文化尤为重要。课堂文化要植根于课堂,否则没有生命力。同时,课堂文化要得到家长、师生的认同。任何学校的文化建构,都要有普惠性,100%的师生受益。任何校长永远都在行走和探索的路上,不断地积淀文化。
在此基础上,刘永胜指出,过去很多规章制度是为了管教师、学生,而现在需要改变思路,为了促进教师、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学生的评价标准需要站在一个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要鼓励老师敢于突破,允许多样性的课堂。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校长田琳:
课程文化建设要像“腌萝卜”
田琳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生活的体现,其中课程占据最重要的部分。课程文化建设应是“腌萝卜”式的,而不是“刷油漆”,要做到里外都入味,不做表面文章,不图形式,润物无声,表里如一。有特色的课程才能为不同的学生服务,培养个性发展。
同时,田琳指出,无论是哪个阶段的校长,都应该首先考虑学生的终身发展,要有教育自觉和社会担当。他还强调,文化一定要有所传承,保留自己的东西。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则应传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
深圳市福田区福田小学校长张丕发:
以生命课堂追求学生终身发展
张丕发认为,传统的知识课堂文化以教师为主体,注重知识传授、讲解、灌输、记忆,课堂上老师专断,只关注教材与课本,关注学生的共性,学生在课堂上缺少学习的主动性与内趋力,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他提出以“生命课堂”作为新的课堂文化,以知识课堂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追求以人的发展为本。
张丕发说,生命课堂文化的特点是求真、个性、高效,在这样的课堂中,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张扬,学习更加主动积极,真正实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体验,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生的学习动力更多来源于内驱力与责任感,课堂教学有效、高效。
北京市第十二中学校长李有毅:
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有核心精神
李有毅认为,学校文化建设一定要有一个鲜明的核心精神,它需要一代一代的学校建设者包括校长去领会、理解、延续。现任校长要尊重前人提出过的见解,在尊重的基础上,要发掘、研究、梳理出优秀的思想。为此他建议,校长要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明白当今的改革是否符合教育的规律及人才成长的规律。此外,校长要提高教育的专业水平、领导学校发展的责任心及能力,要有教育改革的自发动力,这样才能激发学校文化传承与超越。同时,力求学生“八气修身”,即正气、志气、骨气、勇气、底气、雅气、和气、大气,这八气并不一定要聚集于某一学生身上,而是使学生在某一方面有所突出,并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
深圳市龙岗区福安学校校长张浩权:
“福”文化赋予学生健康与环保
张浩权从“福”文化阐释了他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理解,着力从中华流传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寻求突破,构建了“和合相生、厚德载福”的“福”文化。在此基础上,张浩权认为还需要打造“健康”、“环保”的校园文化,例如开展每天运动一小时活动,安置节能减排的中水回收系统等。他指出,学生的健康是第一要素,同时也要教会学生环保意识,以强健的体魄和低碳意识学习和生活,在全校范围内和社区之中达成共识,让学生、教师、家长、社区居民共同成长,营造良好的家校互动氛围。
北京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张思明:
高中应体现多元自主文化
张思明指出,为学生创设多元、自主的发展环境,才能培养会选择、能担当、善创新的人才。健全的心理素质、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竞争意识、接受新知的能力、一定的专业技能是学生所需要的,也是高中教育应加强培养的。因此在学校文化的传承与超越上,要以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作为基本课程目标,并以此为标准,选择和重建高中课程内容,建立多元、自主的学校文化。
深圳市西乡中学校长彭茂发:
多年发展历程形成“大榕树”文化
彭茂发认为,每一所学校有自己的传统,一旦注入灵魂就会形成文化,不管岁月变迁,这种文化都会永在。例如西乡中学在多年的发展历程形成的“大榕树”文化,“相容、包容、宽容,融入、融合、融洽”的精神,成为全体师生所认同的价值观念。此外,在构建学校文化时,校长的领导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校长研修班学员精彩观点
深圳小学校长王海林:
学校文化的创新应该先“形而上”再“形而下”;育人理念是灵魂,课程文化是核心,公平公正是底线,宽容博爱是关键,多方合力是保障,幸福快乐是旨归。
深圳市滨河小学校长孔文东:
创新时代的学校文化建设,家长不能缺席。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才能让更多家长产生理念上的认同、感情上的共鸣。
深圳市盐田区乐群小学校长宋淑华:
学校文化的目的,是为了给学生营造一种创新、个性的氛围,师生才有舞台发挥。所以校长在建设学校文化时,一定要有创新的元素以及核心价值观。
深圳市育才一小校长罗任重:
课程文化在国家课程基础上,增设一些符合办学特点的校本课程,如写字课、中华文化小学堂,带领学生切实感受中华文化。
深圳市文汇中学校长李东平:
做一名负责任的校长,应该要守护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建立起良好的社会道德体系,不能教出有知有能、无道无德的利己主义者。
深圳市福田区竹林小学校长邱坤彬:
学校好比农地,不种点东西就会长杂草,播种文化定能有所收获。
深圳市锦田小学校长薛端斌:
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学校文化。努力塑造学校教育的专业精神文化与观念文化,创造出对教师和学生赋有精神感召力、文化影响力、心灵发展力的精神家园,将是今后的努力方向。
深圳市坪山新区碧岭小学校长叶新强:
只要带领老师付出一片丹心,通过以爱育爱的文化感染,一定会让学生拥有幸福的人生基础。
深圳市南头中学校长叶延武:
学校文化本质上是学校全体成员的思维方式、情感模式和行为准则,因此,科学的思维方式决定学校文化的发展方向。
深圳市光明中学校长陈霖辉:
隐性文化比显性文化更重要,它能实现德育内化的功能。
深圳市翠竹外国语实验学校校长房佩:
“养心导行,自然随成”是学校文化的核心理念。
下一条:学校文化建设“领头羊”上一条:学校文化建设标准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