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学校文化课题»学习总结»我在北京跳出教育看教育

我在北京跳出教育看教育

admin2013-12-18 09:56:00

成都西川中学  陈珍
       在听、议、看、读、思的培训过程中,我尝试跳出教育看教育,培养国际视野,打开思路,涵养赤子般的教育情怀。
       2013年8月,我有幸与武侯区民办中小学(北京班)骨干教师班与管理干部培训一行,参加了由武侯区教育局牵头组织、四川省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会具体实施的在北京师范大学为期8天的培训。培训以听专家讲座和互动交流的形式为主,在听、议、看、读、思的培训过程中,我尝试跳出教育看教育,培养国际视野,打开思路,涵养赤子般的教育情怀。
       跳出教育看教育之一:
       关注国际国内军事、外交、经济发展形势,胸怀天下
       1、我国地缘安全环境堪忧,需要教育者增强事关国家安全的忧患意识
       中国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少将、研究员、著名军事评论员彭先谦作了《中国地缘安全环境分析》的讲座,让我们了解了中国目前的内部外部安全环境形势,三大战略空间(即海洋、太空、网络)、五大历史悬案(即朝鲜半岛冷战对峙问题、南沙群岛主权与海洋权益问题、中印边界划分问题、日本战后处理问题、台湾与大陆安全统一问题)、一大危机根源(美国:中国周边危机的幕后推手)。
       彭将军从军事的角度为我们分析了中国面临外部安全环境的挑战,引发了我们对于中国安全的忧患意识,分析了周边与我国存在领土争端的国家情况,特别是分析了日本战后的国民心态:对外侵略战争的耻辱感、被美长期占领的压抑感、对中国超越日本的挫折、对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不前的焦虑感交织在一起,经济低迷,政局动荡,社会焦躁,人心浮动,右倾思潮上升,急于向外界转嫁矛盾,其岛民心态、双重人格、有耻辱感无羞耻感、情感冷漠轻视生命、欺凌弱者臣服强者、政治神学神道崇拜……入木三分地诠释,增强了我们对日本战略文化传统劣根性的认识。
       彭将军也以自己参加了若干次中美、中日、中德军事磋商和安全对话的事例,加之高屋建瓴的分析,让我们也增强了信心:中国安全与发展的方向盘和中国的命运由中国人掌握,我们要抓好自身内部的建设和发展,丢掉一切幻想,做好与周边国家长期斗争长期周旋的准备,要坚信“发展才是硬道理”,变压力为动力,变危机为转机,真正实现强国强军,才能国泰民安。
       彭将军的讲座不仅是一堂关于军事的评论课,更是一堂爱国主义教育课。作为学校教育,类似的时事教育不可或缺,让学生胸怀天下,心忧祖国,教育学生客观理性地分析中国目前的地缘安全环境,睁眼看世界,增强忧患意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中国崛起而奋斗,教育者应该为此奔走呼号。
       2、为了中国的和平崛起,我国外交心态和外交战略要适应世界形势和格局的发展
       我们非常有幸聆听了中国国际问题专家、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曾任中国驻伊朗、阿联酋、荷兰华黎明大使的讲座,并与之面对面就我们关心的中国外交热点问题进行了对话。华大使就《中国与世界》这个宏大的话题为我们分析了中国目前经济、政治地位提高,西方国家对崛起的中国的复杂心态:既承认中国的发展带来的巨大商机,带动全球经济的发展,但是又担心中国日益强大对美国主导的西方制度主导地位带来的危机和挑战,因此对中国的崛起感到不安、对中国抱有偏见和歧视。他从经济、政治、军事的角度分析了西方世界复杂心态的理由。
       华大使还从另一方面分析了发展中的中国如何看待世界,他引用了德国思想家、社会学家韦伯的预言:一个长期积弱的落后民族在经济上突然崛起必然隐含着一个致命的内在危险,即它将快速暴露落后民族特有的“政治不成熟”,这种经济快速发展与政治难易成熟之间的强烈反差不仅最终将使民族振兴的愿望付诸流水,甚至会造成灾难性的结局即民族本身的解体。他以日本和德国为例,正反对比论证告诫我们,日本和德国即是中国的镜子。并进一步分析了世界如何看待中国,中国如何看待世界。中国一时无法改变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对中国的误解、偏见、歧视,中国无法短期内解决内部的贫富分化、人口负担、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中国要真正成为大国,发展才是硬道理。国际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国力消长的竞争,外交的责任是在中国和世界公众之间架起认知的桥梁,使国际社会理解中国实现现代化中包含的善意和贡献,这需要做好知己知彼的准备,坦诚友好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这引发了我的思考:网络上特别是年轻的网民经常批评中国政府和中国外交不够强硬,群体性地泄愤或怀旧。我们如何引导青年学生理性地看待中国面临的挑战、中国外交面临的复杂局面,教育学生保持理性克制的态度,要有长远发展的眼光,提升国民的软实力,教育者责无旁贷。
       在对话交流的环节,华大使就学员提出的问题简析了高考制度的优劣。激烈的竞争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但在培养学生爱心、创新能力方面有很大的缺憾。他同时告诫老师们要教给孩子们正确的历史观:记住历史,忘记仇恨。这其实提醒了我们教育者在引导学生阅读抗日战争题材的书籍或观看战争题材影视作品时候,要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出现类似与在中日足球对抗赛打出“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这样将体育政治化等过激行为,抑或学生在阅读了抗战题材的文学作品后群情激愤地发表“血债要来血来还”的过激言论,甚而在中日钓鱼岛之争初始阶段,学生们不能正确评价社会人员围攻伊藤洋华堂等日企、打砸日系车辆等违法行为,这其实是历史观教育的失败。值得重新反思在我们的近现代史教育和其他学科的情感教育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中,我们是否能站在国家和平发展的高度、中国外交的立场上分析看待问题,进行更有利于中国长远发展的教育。
       3、跨越中等收入经济陷阱与经济发展,教育要看到机遇与挑战
       国家发改委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室主任郭春丽就中国经济问题作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深化改革》的学术报告。郭主任从经济学角度为讲述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中国面临“中等收入陷阱”挑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加快社会领域的改革,列举了详实的数据和直观的图表。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中国目前经济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即内需尤其是居民消费不足,消费率持续下降,投资增长快,需要出口,经济增长不可持续;产业升级缓慢;“双轨运行”的城市化;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缓慢等问题,让我们对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形势有了一些理性认识。大家对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的总体趋势和举措,有了一些了解。特别是教育改革的走向问题,郭春丽主任对照了日本、韩国、新加坡的教育政策,免费教育的有效施行,促进了全民基础教育的发展,日本的社会资本兴办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重点放在培养技术人才上,为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韩国在教育经费投入方面的特点:政府保公平,私人保效率;政府保义务,私人保高级。新加坡通过以分流筛选为基础的因材施教制度,培养了大批精英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缩小人际、校际、城乡、区域差距,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方面也卓有成效。
       郭春丽的讲座从国家宏观经济的层面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打开了另外一扇窗:我国的教育政策和教育现状与亚洲的发达国家以及其他新型经济体现状相差很大,中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教育改革的挑战和机遇并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育要适应宏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要促进经济的发展。中国目前的职业教育严重滞后,中国创新性人才严重不足,对我们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来说,显然后劲不足。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想,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仅仅是经济学家关心的问题,不仅仅是政府层面要着力进行宏观调控的问题,教育在分享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的同时,要考虑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培养创新性人才、关注人才发展后劲等问题,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做出一己之贡献。
       跳出教育看教育之二:
       借我一双媒体的眼睛观照教育,教育之路会更加清醒明确
       1、时晓玲:校长之路能走多远——从媒体角度看校长素养
       《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中心主任时晓玲女士以《校长之路能走多远——从媒体角度看校长素养》为题,开设了一个对我启发性很大的讲座。她以高端媒体人敏锐的眼光,新颖的视角观照教育,为学校教育打开了一扇敞亮的窗户,让我们要走的教育之路更为清晰明确。
       时晓玲主任举了大量名校长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案例,阐释了在《中国教育报》主编的“校长周刊”、“教师周刊”、“区域教育”对于教育案例提炼、办学经验交流的看法。时晓玲首先以河南省第二实验中学校长李涵、山东省潍坊市广文中学校长赵桂霞、北京十一学校李希贵校长、哈尔滨南马路小学赵翠娟校长为例,提炼了名校长的观点,并以媒体人的角度关照教育,进行了颇具个人感性色彩的分析评论。
       时主任还从媒体人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中国教育报》“校长周刊”不同的选题角度。我通过后来几天课余时间查阅《中国教育报》有关报道,看到她主编的“校长专刊”和“教师专刊”上的报道有鲜明的个人风格:以鲜活的教育案例说话,教育故事、教育细节叙议结合,小标题式的板块结构法,语言或朴实或生动,或感性或理性,或概括或具体等,这些专题教育报道对我提炼教育教学素材、写作教育报道方面启发颇大,收益颇丰。
       时主任介绍的这些教育专题报道,让我们看到媒体人看待教育的独特视角。作为区域名校的西川中学将践行一条什么样的教育之路,才能引起像《中国教育报》这样的主流媒体对西川的关注和褒扬?时晓玲在演讲过程中,以及我和她个别交流过程中,我可以感受到一个媒体人对中国中小学教育的忧虑、剖析、扶持、弘扬和关怀,饱含着浓浓的教育情怀,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2、高善峰:做好学校危机公关预案,冷静机智应对学校危机
       高善峰,四川省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会秘书长,也是本次研修培训的负责人,他就《民办学校的危机公关(媒体方向)》,从媒体从业者的角度,分析了面临学校危机,即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突发在校园外,会对学校成员带来危机的事件,可能会严重威胁到学校的正常秩序、可能会对学校相关利益造成心理上或生理上的影响,可能会破坏学校的教学秩序以及学校的形象声誉造成损害等情况,这种情况迫使学校必须在极短的时间作出决策并采取行动。阐述了学校危机包括群体性突发事件、突发共同卫生事件、突发安全事故、社会安全事件、教育考试突发事件、网络信息安全事件等。分享了学校在危机事件中策略运用有几个关键点:早期控制舆论优于一切;面对媒体学校应避免从自身利益出发,要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站在大众传媒的立场考虑问题;应对媒体的初期策略不能发生失误。
       高善峰秘书长提出新闻媒体监督该怎么办时,认为学校应该直面危机,以开放的心态接待媒体。这些提法改变了作为学校以往对待媒体的态度和方式,藏着掖着,隐瞒真相,闪离跳躲都不是明智的做法,对媒体越透明,越开放,越沟通,才能防止谣言传播,把坏事变成好事,才能做好学校危机公关。这次讲座更多的是从技术层面上介绍了如何应对学校危机,如何进行危机公关,为学校保驾护航,打开了我们认识媒体、媒体认识我们的另一扇窗。
       跳出教育看教育之三:
       度关注学校文化建设,强化学校品牌意识
       1、卢元锴: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和根本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原常务副理事长卢元锴就《学校文化》开设了一场深入浅出的讲座。他认为学校文化是全体师生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所形成的理念、精神、风气及学习和生活的样式。学校文化具有现实价值、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学校文化有教育功能、管理功能和品牌功能,学校文化的涵盖: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在卢元锴的报告中,最有价值且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他认为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是:  
       (1)科学。学校是科学的殿堂,学校应该是用科学知识、科学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思维、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价值观、世界观。任何伪科学、反科学的东西都是与学校文化相左的。科学的核心就是实事求是,坚持真理。而一个人能做到这八个字,必须要有高尚的品德。
       (2)公平。每个学生应该得到教育的机会和成功的机会。公平不是等同,公平的对立面是特权。为什么说考试作弊是违反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就是因为作弊者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得到了提前知道答案的特权,侵害了他人的正当权益。
       (3)发展。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的权利,平等竞争的权利,争取幸福的权利,过有尊严生活的权利。在特殊教育中,“爱”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绝不是怜悯和同情,也不是简单地呵护和照顾,应该是像海伦·凯勒的老师安妮·沙莉文一样,如何把一个盲聋的女孩,教导成为一个世界闻名的女作家的。爱是接纳、支持、引导、帮助。
       (4)民族。学校应该成为传承中华文化的基地,每个学生的爱国情结是从对民族文化的启蒙开始的,从热爱到为此献身。
       四个普通的字眼,其含义可谓深远矣,我们如果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能贯彻这几点,课堂教学、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能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思维,赋予每个学生公平的受教育、获得激励的机会,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给予他们最大的发展空间,尊重学生的体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探求未知的兴趣,乐学好学会学,我们就抓住了学校发展的根本和核心。
       2、陈丽:强化学校品牌意识,形成学校特色和品牌效应
       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院长陈丽在《学校发展规划的关键要点——简谈学校特色与品牌建设》的学术报告中指出,学校发展是有层次的:第一层次是规范化建设,第二层次是学校项目特色,第三层次是学校整体建设,第四层次是品牌建设。陈丽从学校在哪里、要到哪里去、怎么去三大方面,通过大量典型案例分析,介绍了学校品牌塑造的问题。
       学校品牌的含义是:学校在创建、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下来为公众认可、具有特定质量水准与文化底蕴及识别符号的一种重要无形资产。学校品牌是学校竞争力的核心表现,具有光环效应、马太效应、激励效应、带动效应,在吸引生源、师资、财源、社会关注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其中提出了学校整体特色建设的一般举措,具有实际的操作性:
       (1)一定要以学校课程为载体(学校课程体系建设要体现学校特色);一定要以课堂为主阵地(课堂教学是落实整体特色的主要场所);
       (2)学校整体特色建设的主体是全体教师(要以特色教师实施特色课程);
       (3)全体学生发展是学校整体特色建设的终极目的;
       (4)制度变革是保证整体特色建设重要举措:单元制、导师制、教师评价等;
       (5)硬件条件是特色形成的重要支持。
       我想,唯有具备品牌建设意识,我们才会形成高屋建瓴的理念系统,正确的品牌行为和良好的品牌形象。这对正在发展中并不断谋求改变的西川中学来讲,我们如何打造西川品牌,如何发挥品牌效应,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西川中学可以在形成项目特色(例如选修课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性学习、学生大型系列文体活动、青年教师赛课培训体制、高级教师队伍管理提升等)的基础之上逐渐建设学校整体特色,在课堂教学主阵地上趟出一条属于西川的“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路子,调动全体教师开发特色课程,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在制度建设、硬件建设上更上一层楼,从而打造西川作为区域或更大范围内的教育品牌,形成更大的品牌效应。
       跳出教育看教育之四:
       跨越地域局限,学习名校先进经验,增强核心竞争力
       1、李烈:建立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李烈,名不符其人,其实是一个温婉大气的女子。除了时任北京实验二小校长外,还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教育管理分会理事长、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京城小学校长的名片。
       李烈以《建设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主动发展》为题进行了专题演讲,她在教育管理实践中提出了“双主体育人”的观点,即: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主体,两个主体通过自育,互育,协调互动,共同发展。涵养了“以爱育爱”的办学思想,教师这个主体的主动发展迫切需要将学校建设成为一个学习型组织。从2001年学习“学习型组织”的有关理论,到2002年融入到工作思路中去,2003年总结初步的经验,到2005年形成学校的管理文化,李烈带领北京实验二小迈出了坚定地步伐。学习型组织强调“学习加激励”,提升教师独立解决问题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李烈校长以大量的案例,从五个方面条理分明地阐释了《建设学习型组织,促进教师主动发展》的学术报告:
      第一、建立民主、开放、和谐的团队氛围,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基本前提。领导与教师之间建立平等民主的对话模式,例如“精彩五分钟”、“自由发言”、“即兴论谈”、“深度汇谈” 建立同事之间横向的平级交流与分享,为此学校专设了一个“和谐团队奖”,持续激励教师们的团队协作精神。
       第二、将校长的办学理念转化为全校教职员工的共识,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必要条件。李烈校长提炼了一本《双主体育人手册》,她鼓励教师将学校办学理念转化成教师自己的认识,以行动研究的方式,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再反思修改成创造性的经验,从而形成《“双主体育人”思路实施手册》,落实“以爱育爱”的办学思想。
       第三、指导团队学习,构建学习网络,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关键环节。结合实际问题(五结合:结合改革过程、热点话题、教育教学实际案例、出现的问题、同事间的交流),指导团队学习。构建学习网络,发挥核心作用。
       第四、构建发展性学习机制,鼓励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核心目标。建立开放、动态的发展性校本教师学习制度,以不断更新教师发展的任务和要求,提升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
       第五、关注教师的生命价值和职业价值的内在统一,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根本追求。
       李烈校长自信亲切的形象,优雅大方的谈吐,深入浅出的讲解,高屋建瓴的分析,赢得了学员的热烈掌声。她的学术报告,她的教育管理实践抓住了学校发展的关键,提升了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对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内涵发展来讲具有很大的示范性。
       2、赵钰琳:实施提升优质教育资源战略,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赵钰琳,现任北京大学老教授协会基础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北大附中教育投资公司董事长,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理事长,曾任北大附中校长、民办北京欧美外语中学校长。他曾带领着北大附中和欧美外语中学走出低谷,积极倡导“创造新型育人模式”、“实施扬长教育”、“培养创新型校长和老师”,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被媒体称为一位成功的“教授级中学校长”,先后出版了《追求优质教育——我在北大附中当校长》《道尔顿教育计划》等书籍。
       赵钰琳提出校长要做智慧型校长,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释。懂得规律,即认知规律、青少年成长规律、人的发展规律。担任好管理者的角色,胜任领导者的角色,其中领导者的角色应该具有领导力、管理力、经营力,经营力即教育资源的引进、整合、优化、提升,教育项目的研发等。经营力的提法很新颖,这对校长担任领导者角色来讲具有很大的挑战性。为了很详实“实施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战略和策略,实现学校的快速发展”的观点,赵钰琳以北大附中为例进行论证,深入课堂进行优质课的研讨和提炼,分层次教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问题是思考的起点,探索是思考的关键,学生是思考的主体,评价是思考的导向”,课堂质量有了质的飞跃。
       赵钰琳还以他担任北京欧美外语学校校长为例,论证实施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战略策略。针对北京欧美学校起初生源差的实际,赵校长提出了“扬长教育”的办学理念。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弘扬发展人的优势长处,体验成功愉悦,创造宽松的环境,改革评价标准,多元评价,实施分层教学,减负增效,鼓励教师做智慧型的教师,具有责任心、宽容心。
       赵钰琳校长,一个出生于四川崇州,先后被保送到石室中学、北京大学的四川人,挣脱了盆地意识的束缚,走了一条智慧的成长道路,充分运用丰富的教育资源为自己所用,带领北大附中、欧美外语学校走出了低谷。他的成功公式“成功=知识+胆识+见识+激情”,成就了他的教育辉煌,令人佩服不已。
       经过为期八天的培训和之后几天的自学,走出自我感觉良好的天府之土,听高水平的讲座,看北京的名校,读全国各地的名校经验,借军事家、外交家、经济学专家、教育专家、媒体人的眼睛来观照教育,这样的走出,这样的学习,真有坐井观天的青蛙跳出了狭小的天地,在高远的天穹之下,面对浩瀚的大海豁然开朗的感觉。非常感谢组织者的良苦用心、对民办教育的那份良好愿望以及辛勤的付出,我真切感受到:跳出教育看教育,真会打开了眼界,拓宽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