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新闻»最新教育新闻»40年教学的20条经验

40年教学的20条经验

admin2015-02-06 15:52:00

2015-01-29 四川省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会

  文|弗莱尼


  一、备课的经验

  1.备课时要对三套不同的教材来回比较,从而选择确定一种较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方法。70%左右要紧扣正在使用的教材,30%左右要纵横渗透,综合整合,作相关发挥。

  2.在假期中把新学期的课完全备好,要有一个整体的备课框架,然后才上课。最好的教学策略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进行教学。

  3.备课要掌握教材的整体结构,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现状与需求。广泛搜集相关资料,合理取舍讲课的内容。只能讲授学生可能懂的内容,不能讲授学生无法理解的内容。


  二、上课的经验

  4.上课怎样开头,怎样结束,要反复推敲。开头要激发兴趣,结束要让人回味。开头结束都力求短小精干,切忌拖泥带水。板书演示要清楚明了,重点关键要突出鲜明。坚决守时,决不压堂。

  5.上课要关心每位学生。要使绝大多数都能真懂。在让学生思考、操作、讨论时,优秀生和后进生应有所区别,体现出“因材施教”。要使优秀生感到一定困难,要使后进生感到在进步。

  6.要善于提出恰当的问题,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时间。一堂课要有动有静,有张有弛,有严肃有笑声。每一节课的最精华之处,一定要放慢速度,让学生能铭刻在心。

  7.教学过程的关键是“交流——互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活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议、辩、练、评要交替进行。

  8.每次上课后,要及时记下自己成功之处和不足的地方。要作“教学日记”,随时总结经验,自觉进行反思。要及时将教学经验上升到模式建构,从个别上升到一般。


  三、考试的经验

  9.千方百计要让成绩差的同学考出好成绩。一定要增强每位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材施教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能建构的、主动的、体验的、合作的进行学习。

  10.要从“逻辑”、“操作”、“艺术”、“交往”这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考试。让每一位学生在一学年中都曾有获得前三名的经历,对你的教学留下美好的回忆。

  11.对成绩优秀的学生,真正有效的促进方法,是让他们深切地知道:“不进则退”。考试要让他们感受到一定压力,保持必要的张力。避免他们盲目自满,但不能伤害他们的自信与自尊。

  12.考试后,应立刻将正确答案公布或发给每位学生。要学生“趁热打铁”,修正错误,巩固正确,打好基础。当天知道作业正确与否,对于有效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四、提问的经验

  13.设计教案的核心是设计问题。问题要深浅适度,利于启发学生;问题要有生活背景,能激发兴趣;问题要有实际意义,为今后学习奠基;问题解答要及时反馈,真正巩固。

  14.提问与思维。“选择思维”的问题是:“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吗?还有其它解决办法吗?”,增加思路。“前瞻思维”的问题是:“如果那样做,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要有预见。

  15.“情感思维”的问题是:“出现这样的结果满意吗?我的情感上能接受吗?”尝试体验;“换位思维”的问题是:“别人怎样看这个问题?别人会有怎样的感受?”设身处地。

  16.要鼓励学生提问题。要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系统研究。努力做到针对性强,切实帮助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从问题到问题,学无止境。


  五、综合的经验

  17.对学生好的言行,要及时给予肯定的回应;对学生不好的言行,及时给予否定的回应。大多数应是“肯定回应”;“否定回应”只占少数。

  18.每一学年都要调查统计学生喜欢什么样的教师。力争在自己最弱的一项上,有所改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重在提高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出“审美和立美”,艺无止境。

  19.每上一节课,要设想全人类都在倾听,要认真负责、实事求是、力戒偏见。要以自己的全部智慧来上好一节课,让学生如坐春风。“生命和使命”,价值统一。

  20.要珍惜时间。力争以较少的时间,让学生掌握较多的知识,培养较强的能力,学会独特的审美,发展良好的人格。知识、能力、审美、人格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延伸阅读:

何必听不上课的名师的课

文|吴非(著名杂文作家,江苏省特级教师)


  1943年11月,欧洲反法西斯战争到了转折期,美英苏三国首脑为商讨开辟第二战场事宜,召开德黑兰会议。斯大林须乘飞机前往德黑兰。机场上停了两架运输机,前一架飞机的驾驶员由一名空军上将担任,后面一架的驾驶员是个上校。随从跟从斯大林走,也不知他打算乘哪一架。据说多疑多虑的斯大林极少乘飞机,他站在第一架飞机前停下,对随从说:还是乘上校开的那架吧,上将一般不常开飞机。这件事是哪本书上的,我记不清了,有可能是什捷缅科的《战争年代的总参谋部》,可能是朱可夫的《战争与回忆》,也可能是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的回忆录,这些书是30多年前读的,曾有感而发,做过笔记。当时我没有乘过飞机,看到斯大林的“上将一般不常开飞机”,想到多疑之人也必有精明之处。


  80年代,特级教师少,全省几十人,掰指头能数过来。然而,上了特级,“则仕”,不用上课了,可以不开飞机,而管开飞机的了。时间不长,手就“生”了。有个特级教师上课,曲高和寡,学生听不懂,一学期下来,叫苦连天。那时家长比较纯朴,开学时听说任课老师是特级教师,“亲自”来上课,奔走相告;没想到年级单元测验,三分之一多学生不及格。倒是刚刚分配来的大学生,天天泡在教室,课上得很好,考试平均分高出七八分,当时办公室传为笑谈。冷静下来,老师们也想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教学也是一个道理。一线教学的体验非常重要。读再多的理论书,做再多的研究课题,教师如果脱离课堂,很可能“手生”;脱离课堂两三年,偶尔去代几节课,或是客串表演一下,问题或许不大;如果对别人的课指手画脚,要求老师们照他说的做,去“描红”,则贻害无穷。


  现今强调业务进修,培训机构经常组织各种观摩,到处看到名师示范课。知情的老师知道,有些名师由于各种原因,在学校早就不上课了;有些名师,已经脱离学校,担任社会工作了。我不太相信那些课的价值,一个月示范两三次,唱的全是传统“折子戏”,这和灵动的,千变万化的课堂相去甚远,很多老师听过三五次,就不再认真,而当作放松自己的娱乐了。


  花了时间耗了精力,去观摩平时不上课的名师的课,有必要吗?也许他们的确有绝技和拿手好戏,但和看戏不同,台下的老师要回到自己的课堂,他是来“学样”的,他看到的,未必能适应自己的课堂。而名角的示范课只要出点差错,也会像重大事故一样,传的比什么都快。


  这数不少的人,评上“特级”或“正高级”后就不上课了,也有人基本没上什么课,为评称号或职称暂时承担一些教学任务,“到手”了,也就离开课堂了。此类现象在中小学很普遍,老师们有意见,但教育行政部门不知为什么没有兴趣作相关调研。


  一个人热爱自己的专业,淡漠名利,会获得身心愉悦,这种幸福任何外物无法取代。8年前去美国,从上海起飞时,美航广播告诉乘客:担任本次航班的机长某某先生,在本公司服务四十多年,几天后将迎来65岁生日,这是他最后一次执行飞行任务,飞机到达芝加哥奥黑尔机场时,他就退休了……机舱里响起一片掌声。飞机降落后,机长在舱门口向乘客致意,高瘦的老人手上端着一杯咖啡,他可能有点累了,开了一辈子飞机,下班了。

  知道和他一同在天上飞,人们会很安静。


  (作者:吴非,原名王栋生,南京人,著名杂文作家,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教授级中学教师,南京市名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笔名吴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