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中国教育报
杭州采荷三小开设的土木课程火爆到需电脑派位,汉阳七里小学设置游戏必修课,全力打造最好玩学校。“最好玩“课程可谓是红遍大江南北,人气一路飙升。接下来,小编就带您一起盘点一下史上十大“最好玩”课程,并为您解答“最好玩”课程背后的大学问。
●书法课
杭州天长小学下学期要在一年级中开设书法课,这是学校东坡文化课程中的一块。书法老师不够怎么办?学校现在16个一年级老师,在书法专业老师李园的带领下,每天练习20分钟到半小时的毛笔书法。负责一年级新课程的陈凯老师说,除了书法课,学校还会开设经典诵读、传统礼仪等课程,“下学期先搞书法课,让每个一年级孩子都拿起毛笔写字。现在书法专业老师比较少,所以我们让一年级所有的老师提前练起来,到时候可以指导学生练习,基本功还是靠专业老师负责。”
●木工课
木工课看来很吃香,采荷中学下学期也计划开设木工课程。学校老师说,这门课面向初二学生,作为学校的必修课程,课程内容是让学生做些小房子、书架、笔筒之类的,现在已经在让老师、学生收集三合板、木棍等材料。
●闲暇教育课程
浙江省温州市第二十一中学开设闲暇教育课程,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各种各样“高质量”的活动,并举办“闲暇节”。节日内容很丰富:学做寿司、女声合唱《音乐剧(猫)选段》、剪纸、布贴等,还有游戏竞技,滚铁环、挑箩筐、丢沙包等。全校初高中所有班级还创设了各具特色的游园活动。闲暇教育让学生有意识地接受闲暇生活方式,因为懂得闲暇,才会懂得生活。
●科技创意课程
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有一个“机械兽创意工坊”。在这里,学生通过团队合作,使用钉锤、老虎钳等简单工具,利用木板、冰棒棍等材料制作出活灵活现的“机械兽”。该课程既是以创意设计和动手制作为主要内容的科创项目,也是培养“快乐的小主人”的校本课程。课程设置了5个板块,包括文化与概况、原理与工艺、核心技术、造型设计、竞赛与展示。
●荷文化活动课程
江苏省南京市行知小学开设富有活力的荷文化活动课程。每年五月上旬,学校各班要开展一次以“咏荷”为主题的班级中队会,朗读与荷花相关的古典诗歌。五月中旬,荷花盛开时,学校会按班级分批去艺莲苑“赏荷”。五月下旬,喜爱绘画的学生一同参加全校百人现场画荷和荷文化节图徽设计比赛。“六一”儿童节,学校会开展以“荷文化”为主题的全校性汇报演出和学生作品展示活动。
●田园课程
河南省郑州市艾瑞德国际学校在自己的教育农庄开启田园课程。田园课程分为两部分:一是体验农业种植。参加农作物种植的学生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种植,在分配的自助农耕区里翻地、刨坑、点种、浇水,学习种茄子、玉米,让学生们体验农业种植,参与基础农业实践,享受和谐自然。二是接受科普教育。组织学生参观“农耕文化陈列室”、蔬菜大棚区和农作物样本室、品种育苗室等,通过图文查览、影像放映等,让孩子们接受节粮、节水、环保等方面的教育。
●海洋贝艺画课程
“让海蓝浸润生命”是辽宁省大连市滨海学校的办学理念,该校的海洋贝艺画课程包括捡拾贝壳、晾晒、分类挑选以及构思创作等内容。学生们根据贝壳的样子挑选喜欢的贝壳:想象适合做什么,然后进行艺术创作。学生对贝艺画的制作,从平面到立体,花样别出。该课程锻炼了学生双手与大脑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更让学生体会到了贝艺画的艺术美。
●邮局课程
阿福童邮局是江苏常州市清英外国语学校致力于打造“学校中的儿童地球村”的一个重要载体,它既是清英儿童地球村的一个机构名称,更是一门注重体验的实践性课程。2014年2月底,来自中高年级的学生走进清英阿福童少年邮局,每人手里拿着一张写满给低年级的弟弟妹妹祝福的明信片,向邮局的邮筒里投递。学校通过开展这样的各类邮事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并参与地球村的建设。
●故事风暴课程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曹海永开设故事风暴课程,以故事为载体,通过故事所传达的丰富内涵,带给学生头脑风暴。他将故事风暴誉为班级里每天的“思维体操”,让学生讲故事,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困惑、发现、感受、联想。该课程“推动”讲故事的孩子深入阅读,并有所思考,以达到“一石激起干层浪”的风暴效应。
●3D打印课程
在山东省淄博市太公小学创新学院的3D打印课上,学生们完成的数字模型作品及交流点评丰富多彩。学校结合3D发展形势与学生实际需求,将课程分为4个层次:第一层是掌握3D作图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第二层是掌握3D基本模型制作,第三层是完成生活实例制作训练,第四层是通过交流、实践打印出头脑中思考的东西。经过一学期的课程实践,孩子们已经能通过建模软件,将自己的想法以模型的方式呈现在电脑上,并通过3D打印机进行打印。
家长想不想让孩子玩?能不能陪孩子一起玩?能否玩出文化、玩出品位、玩出收获?一个最贴近儿童心声的“玩”字背后大有学问。海淀区翠微小学校长许培军的思考将有助您更有信心、更有智慧地去体悟“玩”字诀。通过符合儿童特点的“玩”字为孩子的人生奠定幸福童年,绘制绚烂的底色。在玩中融合高尚的德性、细腻的情感、多元的知识、深刻的思维、求新的创造,最终达到德与行的统一。
在今天教育被考试化、功利化的时代,孩子的生活令人叹息。受传统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中国的许多家长和教师对“玩”存有偏见:只看到“玩”对孩子的“毁”人不倦,看不到“玩”的大学问。从小孩子则被塑造成考试的机器、特长培养的模特,虽然现今时代丰富而多元,可是儿童世界越来越被遮蔽,不接地气,不能与真实的生活接轨,玩的空间大大缩小了,玩的时间大大缩短了,三五成群、呼朋唤友的伙伴没有了,一个个成为电脑俘获的宅男宅女,成为新奇玩具的试验品,虽然有奇妙梦幻的虚拟世界、有琳琅满目的玩具世界,但不管是多么刺激,他们仍旧在固定的路线做着规定的动作,有参与、有情感、有动手,却不是真实鲜活的生活,却不是真切细腻的体验,没有用脚去丈量土地,追逐打闹,没有摔跟头的疼痛和摔破裤子的担心,没有跳房子的满头大汗,没有失去朋友的眼泪,“玩”的质量和乐趣大大降低。很多孩子不仅没有在现代化的玩具中发展心智,反而走火入魔,放纵自我,大大侵害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撰文《怎样做父母》,告诫父母要让孩子有游戏的时间,不要剥夺孩子游戏的权利。游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要知道,孩子们正是在真实生活的游戏中得到更多的学习、锻炼、成长的。因为:
玩是孩子情感的发育基地,是孩子发现自我的桥梁。“玩”不断给孩子创造与人交往的场景和机会。通过不同场景的磨练,哪怕是说说话、捉捉迷藏,孩子的喜、怒、哀、乐,共识和矛盾都包蕴其中。在玩的过程中,他们会自然形成友谊、产生合作分工、学会如何与他们和谐共处、学会如何帮助和关心他人。潜移默化之中,孩子良好的情绪和性格终将形成。 “玩”中有规则教育: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小学阶段的孩子的“玩”已经不是消极地、随意地“玩”,而是有了规则的建构。胆子小一点的会“按章程办事”,胆子稍大一点的会去不时地挑战规则的权威,甚至有的还会主动地打破规则并树立新规则,这无疑就是帮助孩子迈向社会,通过游戏的途径不知不觉走向社会化。 “玩”中有知识充电:我们的学习总是强调知识的灌输,却忽略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随时都可以进行。比如,北京现在进行得如火如荼的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活动,看上去没有课堂教学那么严谨,玩的成分似乎多了一些,却可以让孩子们学会自主地发现和学习。 “玩”中有动手实践:动手就是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头脑体操”,事实上,孩子的动手能力与大脑的灵活度是成正比的。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是其成长的基础,同时也是他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保证。孩子天生是动手的行家,只要你给他足够的空间,他就能玩出无穷的花样。
首先,怎样设计高品质玩的校园环境?北京的几所国际学校给了我们很多启示:(1)楼体结构迂回曲折,只能走不能跑,因为不知道前方是怎样?充满神秘感,激发探究欲。(2)空间开阔,随处摆放展品、沙发、绿植、书架,可坐可看可歇息。(3)墙面、空中一切可利用的场所都是学生展示的舞台。鉴于此,在现有基础上校园环境的建设要着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将学校建成“博物馆、展览馆、阅读馆”,让孩子们在“看中玩、做中玩、读中玩”。甚至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全方位入手,全面和细微中展开“玩”,在玩中质疑,在玩中创新,在玩中激发灵感。
其次,中小学校的课业负担太重,而这很大的原因还要归结为现有中小学校的课程不好玩。学校应尽力开设越来越多好玩的课程,要有家政的玩,有艺术的玩,有锻炼的玩,有科技的玩,有种植的玩。多元而丰富“玩”的课程促进学生自我发现,自我选择,自我发展,自我评价,促进学生想成健康自我,帮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建构起属于自己的玩的课程,打造出一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课程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