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中小学中得到了广泛实施,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围绕共同感兴趣的主题组成活动小组,通过采访、调查、查询资料、动手实践等形式展开探究活动。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现有学校图书馆常常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学生在需要查询资料时,首先想到的是上网。
但网络资源夹杂了很多不良信息,学生很容易受影响。为了让学生的研究活动更具实效,每个研究小组要聘请一位指导老师,对研究过程进行全程指导。但一个老师有时要指导好几个研究小组,无疑会影响到老师正常的教学工作。因此学校有必要建立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网络平台,教师利用网络的优势随时对学生的研究进程进行监控,引导学生共同分享学习成果。
黎加厚教授指出,我们在综合学习中应该充分应用高度集成的信息、工具、资源、软件的信息化平台,用好三个网络:身边的网络、头脑的网络、资源的网络。利用社会沟通软件如博客、学习社区等支持身边的网络,利用思维导图、概念图、可视化思维工具等支持头脑中的网络,利用搜索引擎、知识管理软件支持资源的网络。
综合学习社区也力图体现黎教授的观点,突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综合实践活动特色。当然不管我们如何来设计活动主题,一定要精心设计,挖掘活动中的可操作因素,让学生在具体的动手操作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与众不同。
学习社区实现目标
1.共享学习资料
为了能够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教师要事先设计好活动表格,有时一个活动要好几份表格,开展同一主题活动的师生也比较多,这给资料的管理带来了困难,教师指导团队、学生小组之间的相互交流也不畅通,更重要的是缺乏信息的共享,而有了网络,这些要求的实现就有了可能。
2.形成导师团队
理论上讲,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去资讯相关老师或校外人士,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有许多困难,因为需要真实的面对面交流。但在博客上,导师与学生之间随时可以进行交流,而且还能吸引家长的参与,聚集众人的智慧,为课题的进展出谋划策。
3.多方互动评价
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不应该只是终极性的评价,而要把评价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而且评价要来自多方面的,学生、教师、家长都可以参与评价。当然网络管理员要加强管理,力求避免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4.课程资源建设
按照学校教育课堂学习层面来对数字资源的分类,一般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教学内容,一类是教学过程。
第一类教学内容资源,是指教学相关的教材、教案、课件、试题等,主要使用对象是教师。
第二类教学过程资源,是指提供学习活动或者学习体验的机会,就是开放课堂,教学或学习过程即是资源。如学习社区上的“绿色记事本”活动,作为过程资源,其特点是可以无限有效地使用,其过程不但不会是重复的,相反却是不断发展的、不断丰富的过程。任何个人或者班级群体,参与“绿色记事本”学习活动,都是对原有活动的发展和继续创造丰富。
学习社区教学实践
现代课堂一般包括教师、学生、媒体和教材四个要素,它们之间处理方式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目前信息技术发展日益显现出个性化、社会化的特质,技术的应用方式正在从原来的辅助教学,逐步演变为师生交互的工具,为实现个性化教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同样也给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更多际遇。北师大的庄秀丽博士提出“开放课堂”,要“开放”教学设计、资源准备、课件制作、课堂教学、课后辅导等教学环节,打破一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结合在线学习社区,为学生提供一个连续的、整体的学习空间。
1.基于作品的教学
最近四年级同学在学习电子小报制作,我在学习社区上发起了一个“电子小报作品分享”的活动,学生先用截图软件把电子小报变成图片格式,再参加活动并上传作品,大家相互之间发表看法,在分享中提高制作水平,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就能对每一位同学的作品进行点评,还可以把学生对同伴的评价纳入对他的综合考核中。这样每位学生的作品都可以得到展示,在一定程度上把学生课余玩游戏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社区中来。同样,学生的PPT作品、绘画作品,包括作文、日记都可以和同伴分享。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学习社区就成为学生展示自己信息技术学科学习成果的平台。
2.基于网络的项目学习
现在的学生在网上非常活跃,但大多是着迷一些娱乐网站,很少把网络当成是学习的工具,而且家长也不知道如何引导,时间一长,学生会觉得上网就是玩,甚至有的会产生网瘾,影响身心发展。我们对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重新设计,把所要学习的技术整合到一个项目中,学生在完成项目的同时,不仅学到了技术,更重要的是能够体验到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过程,创新性地解决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在六年级“学习行为研究”主题活动中,教师根据活动方案对论坛进行分类,分为“准备、阅读、探究、分享、评价”等几个模块,教师以主题帖的形式引领活动的进展,学生在网上提出问题、发表看法。
对相同主题感兴趣的学生可以组成一个活动小组,组长在学习社区的“协作小组”版块,以课题的名义申请一个网上小组,在商定好小组活动方案后,大家就能分头行动了,把本小组的活动方案、阶段成果,或者活动中遇到的问题、搜索到的资料发表在小组主页上,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到学生活动进行的情况,并对学生的问题直接在网上解答。
还实现跨班级、跨年级开展,如果有可能还可以吸引外校的学生参与。学生在网上发的所有信息都汇集到个人空间,其实就是一份真实的电子档案袋,它不仅记录了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体验,也可以发表自己的作文、日记和学习反思。
在学习社区的专题学习中,技术的应用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尤其强调学生活动体验的表达和交流,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感受到网络的价值,网络不仅仅是一个海量的信息宝库,更是一个巨大的人力资源宝藏。
3.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青少年“1+6”气候影响力行动是道和环境与发展研究所(IED)青少年能源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YSEE)与搜狐公益频道合作推出的公众活动,以青少年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通过“1名青少年影响周围6个人”的主要形式,鼓励青少年发出自己的气候主张,影响更多的社会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看法和行动。
学校组织六年级学生参与了第二届青少年“1+6”气候影响力行动,“保卫森林,拯救气候”是本次活动总的目标,落实到每一位学生的行动上,就是践行低碳生活的理念,节约资源,废旧再利用,积极宣传低碳生活的有效做法,让更多的人开始低碳绿色的生活。这次全国性的活动是以网络与实际行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师生从网上获取活动信息,再到学校所在社区进行环保宣传,接着再回到网络进行交流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