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红兵:有时候,一门课程的诞生就是一种机缘
admin2014-12-23 16:45:00
有的时候,一门课程的诞生就是一种机缘,机缘的发现是因为需要。
我一直在思考初中教学的课改生长点,几度把生长点定位在综合课程。综合课程的意义和价值毋庸置疑,因为综合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打破学科界限,沟通学科联系,让学生真正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问题,但是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口。
我们都知道,无论上海市,还是全国各地的初中综合课程,大都以失败告终,这其中我以为有几个重要的原因。
其一就是学科过于强大。比如综合理科课程,我们过往的思路就是取消物理、化学、生物,代之以科学课程,但实际上学科发展到今天,已经非常成熟,有一个非常严密的逻辑体系,有非常专业的学科域,一般人一般情况下无法撼动。
其二就是师资缺乏。我们缺乏专业的科学教师,师范院校培养的教师就是分学科培养的,我们只有物理教师、化学教师、生物教师,我们没有科学教师。
因为这两个无可撼动的原因,我只好把初中综合课程暂时搁置一边。
在深圳创办明德实验学校,繁忙的工作之余,我选择放松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散步,深圳的绿化无疑是国内一线城市最好的,我常常到深圳海滨生态公园漫步,认识了这里的红树林,认识了滩涂上各式各样的鸟,印象很深的是长着一个大夹子式的嘴巴的大鸟,像是探雷器一样地在滩涂上来回扫动,后来才知道这是黑脸琵鹭在寻找食物。
我常常看见高远的天空飞翔着一队队的大鸟,不停地变换阵型,煞是好看。
后来我发现在海滨公园的旁边就有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这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出于天性对自然的喜爱,很想深入进去,探究一下那里究竟有些什么。
在朋友的引荐下我如愿以偿,这近乎是个原始的红树林,除了极少数的工作人员,这里可以说是人迹罕至,进入其中,你不得不屏住呼吸,深怕惊扰了这里的原始居民,但你还是惊扰了它们。
一会儿一只白鹭从离你二十来米的地方突然飞起,一会儿从草丛中飞起黑色头颈、红色翅膀的小鸟,实在可爱;一会儿小路两旁的红色招潮蟹快速地钻进洞里;退潮之后,大片大片的湿地上成千上万、甚至是几十万条的滩涂鱼在嬉戏玩耍,绝对震撼!
此时此景,我产生的第一个念头就是:一定要让明德的学生来看看如此美妙的景观!
通过进一步的文献查询,进而产生了建设一门湿地课程的想法,我和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徐工程师商量,他十分赞赏,并给予坚定的支持,将为我们学生进入自然保护区开展课程研究提供方便,并答应亲自到明德实验学校来给孩子们做有关红树林的科普工作。
我们学校的莫骏老师是一位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的科学博士,曾经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上海大学副研究员,是真正的科学家,他用专业的语言告诉我:
▶湿地是一种特殊的土壤现象,是地理问题;
▶湿地是地球之肾,它可以过滤、降解很多有害物质,是化学问题;
▶湿地里生长、生活着许多植物、动物,又是生物问题;
▶湿地还可以调节水流量,成为洪水控制的有效措施之一,这又是物理问题。
几方面一拍即合,外部有深圳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强力支持,香港米埔自然保护区的支持;内部有我们学校莫骏博士领衔,将地理老师、生物老师、化学老师、物理老师组合起来,开设一门全新的拓展课程“湿地研究”的时机成熟了。
我们并不取消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这些学科的强大我们无法撼动,也不必去撼动,更不可能取消。
我们只是在现有学科的基础上,通过“湿地”这个载体,把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这四门学科打通,整合学科资源,回归生活,回归问题,让学科知识为解决问题服务。
这门课的学习安排是一半的时间在学校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一半的时间在湿地现场做专题观察、实验研究。短短的半年时间,我们的老师已经成就了一门鲜活的课程教材;明德实验学校也被“湿地国际”授予“湿地实验学校”。起因只是一次机缘。
▶跨学科的整合式课程教学,面向的是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而不仅仅是几个学科;
▶关注的是复杂的社会系统,而不仅仅是知识系统;
▶着重于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能力,而不仅仅是解题能力;
▶着眼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而不仅仅是学科能力;
▶着力于让学生树立为社会而学习,而不仅仅是为了分数学习;
▶着意于大力培养团队学习精神,发展学生终身学习能力。
(本文作者程红兵,深圳明德实验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