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中学惹谁了?
admin2014-11-18 16:14:00
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
作者:杨东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衡水中学引起舆论的关注,有些人认为它被妖魔化而为之喊冤叫屈;我倒觉得,当前的主要倾向是它还在被美化、被神化,成为各地政府和学校争相效仿的典型,这才是问题的严重性所在。
对衡中模式比较幼稚的辩护,是以高考竞争的现实性论证其合理性,逻辑是既然存在高考竞争,应试教育就是合理的,就不要指责衡水中学。这种简单的决定论就如同说既然有垃圾堆,我就注定只能成为苍蝇。其次,是用竞技体育、奥运会来论证其合理性。将高中教育与竞技体育相提并论,确实透露了衡中模式的核心价值:放弃育人的目标,将教育直接异化为竞技过程。然而,竞技体育也是有规则和底线的,例如不能使用兴奋剂,衡水中学呢?
应试教育对学校的异化,存在着从学校——培训中心——准军营——“模范监狱”这样强度不同的光谱。作为应试教育极致化的标本,衡中模式的危害就在于滥用成功学的兴奋剂,控制学生的每一分钟、每一个行为,进而控制学生的意识和思想,使之“万念归一”,其行为的确与传销组织非常相似。其实,我相信衡水中学内外,大多数学生、家长、老师都不傻,都具有常识和良知,内心都知道它其实是不好的,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只不过为了赢得高考,孤注一掷,不惜3年“疯狂”。然而,我们真的别无选择吗?这是我现在最想讨论的问题。
应当看到,在高考指挥棒和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学校的表现和选择仍然是各不相同的。借用中小学生常做的“假如我是……”的练习,假如我是衡水中学的校长,我会怎么办呢?我会首先取消50%的清规戒律,允许学生上课转笔、抖脚、靠墙,允许自习课喝水、抬头或者发呆;放宽学生的作息时间,让学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穿衣、叠被、吃饭;将学生现在每两周或四周放一天假,改为每两周放假两天;增加学生的户外活动、体育锻炼时间,等等。总之,将拧得过紧过死的螺丝先放松两圈。有人担心这会影响高考成绩,那么,能不能让实践来检验一下?如果稍微给予学生一点尊重、一点休息和自由会降低学生成绩,那就说明迄今为止所有的教育规律、学习科学、管理理论都是荒诞不经的,原始的奴隶式管理是最高明的。
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我会按照国家对公办高中办学规模的要求和接收“三限生”的规定,逐渐缩小学校规模,使之回归成为一个比较正常的学校。按照2002年教育部发布的《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高中的最大规模为36班,每班50人,即学生总数为1800人。从当前的现实出发,似可以将高中学校规模控制到3000~5000人左右。为什么国外优秀的中小学都实行小班小校?因为学校不是军营,不是富士康。大规模必然意味着教育品质的变异,不仅不可能关注每一个学生,而且一举一动都可能发生安全事故,这就是所有巨型学校不得不实行军事化管理的原因。
假如我是衡水中学校长,我还会借鉴其他农村学校的经验,向改革要效益。事实上,很多缺乏资源的农村学校,都通过实行学生主体课堂、高效课堂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其佼佼者如山东的杜郎口中学、山西的省级示范性高中新绛中学。他们的共同经验是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无限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中学会学习,提高学业成就。他们的成功实践,打破了农村学生只能苦读苦熬的悲催模式;也说明用压榨学生、拼时间拼命的方式去提高考试成绩,其实是一种不思进取、简单无能的表现。
根据2010年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我国将在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只有6年时间了。如果我们至今对这种规模巨大、对学生实行严格管制、以分数和考试为唯一目标的办学模式仍不辨香臭,甚至参与其中,说明我们对好的教育、理想的教育的目标还多么缺乏共识,距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还多么遥远!也许,我们需要实现的首先是教育正常化。
2013年5月19日,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门外,家长隔着大门与女儿说话。当天是2013年高考前衡水中学学生外出探亲回校的最后一日,在此之后,学校将封闭至高考,进行高考前的最后冲刺。
衡水中学惹谁了
作者:褚清源(教育媒体人)
首先声明,我并非衡水中学的支持者。衡水中学这样的教育是我不认同的,甚至是历来反对的。但是,当媒体的批评又一次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我想换一个角度来审视衡水中学和像衡水中学这样的“超级中学”。
表现在衡水中学身上的,的确是一种很矛盾的“怪现象”:一方面是媒体和专家对衡中义正言辞的批评,另一方面则是大批学校以衡中为师,对衡中经验顶礼膜拜;一方面是河北高中校长对衡中的“人人喊打”,另一方面“不得跨市招生”限令和地方保护性政策无法阻止家长对衡中趋之若鹜的选择。
在河北不少高中校长眼里,衡水中学的“罪恶”似乎罄竹难书。我们是不是可以反向思考一下:为什么衡中在一些人眼里是“地狱”,而在另外一些人眼里则是“天堂”?这里的学生真是苦不堪言吗?为什么不是学生或学生家长站出来揭露衡中的问题?衡中到底做错了什么?连续10多年战绩一流的高考神话背后又做对了什么?
衡水中学惹谁了?我想,衡水中学可能主要在两个方面触动了人们的神经。
一是衡水中学所宣扬的教育与人们期待的美好教育的方向不一致。现实中的应试教育与理想中的素质教育之间存在的冲突让衡中成为热议的焦点。在不少人看来,衡中取得这样高成绩的背后有太多不道德、不光彩的东西。它的缺乏人性化的半军事化、精细化管理模式一直备受诟病。尤其是在高中成绩上的过度炫富和大张旗鼓以应试为目标的训练性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触动了媒体和专家的底线。所以,批评者往往是拿衡水中学做的不是素质教育来说事。其实,衡中不过是众多狠抓考试学校中的一员,只不过与其他高中学校相比,它把这种教育做得可谓“出类拔萃”。
“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有成绩过不了明天。”这句话常常被拿来佐证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教育的现实情况是,人们只关注今天的事情,而鲜有人关注明天的事情,因为人们评价的只是当下,而明天的结果又无法测量。正如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所说:“衡中的教育是一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各取所需的合谋。”
没有人愿意将自己所做的教育标注为应试教育,衡中也一样。衡中从来没有承认自己所做的是应试教育,相反,衡中也在大谈特谈素质教育。客观地说,衡中在考试训练之外的确也开展了很多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
二是人们所定义的衡水中学的生源“掐尖论”。人们的共识是,衡中对优秀生源的垄断,破坏了教育公平。生源的掐尖导致河北其他高中的发展每况愈下。在河北因为衡中一所学校的存在导致众多弱势学校更加弱势,所以,有人说,衡中一所学校的“幸福”是建立在众多高中的“痛苦”之上的。也有不少县中试图集体抵制,但似乎很难扭转这种被动局面。
我们要分析的是,衡中的高考并不是一夜之间“暴富”的。衡中是通过“艰苦奋斗”一步步走到教育生态链最顶端的。一旦有学校站在生态链的顶端,优秀生源自然蜂拥而来。所以,生源的“掐尖论”自然有其正确的一面。但是,把所有的账都记在衡水中学的头上,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我们今天要思考的不只是衡水中学做错了什么,而是衡水中学有没有被妖魔化,有没有被媒体的选择性描述所遮蔽的东西。作为一所备受关注的学校,我们要研究和借鉴的是经验中合理的那部分,而不是一味地咬住问题不放。
批评衡水中学者值得尊敬,因为批评者让我们不迷信衡水中学,不迷失在成功经验的阴影里,能让我们对经验看得更清楚,更透彻!力挺衡水中学者同样值得尊敬,他们让衡水中学经验中合理的部分得以放大,让络绎不绝的学习者可以学到“真经”。
衡中到底做对了什么?我想,衡中人拼搏的精神,永远是衡中经验背后的核心密码。
再次重申,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捍卫衡水中学,而是希望更多的教育同仁能以理性的姿态来看待名校经验。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同样也没有简简单单的失败。衡水中学的崛起和持续走红一定有它的“原罪”,但是也一定有值得学习和研究的密码。
(文章选自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