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上中这样借鉴IB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素养
admin2014-11-18 16:13:00
作者:冯志刚 马峰
IB课程以它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独特的教育结构,越来越受到多方的关注。国际文凭组织(IBO)面向不同年龄阶段,针对不同教育需求,设立了三个课程项目:
小学项目课程(简称PYP,一般适合3~12岁学生)
中学项目课程(简称MYP,一般适合11~16岁学生)
国际文凭大学预科项目(简称DP,一般适合16~19岁学生)
如果学校能够在不断实践中把握国际课程,尤其是IB课程的发展趋势与亮点,并结合我国实情、校情进行改革创新,相信必定能不断提升高中生创新素养的培育水平。
理念借鉴:探索志趣聚焦、潜能激发的创新素养培育新路
IB的教育哲学是“终身教育”,其使命是培养热爱探究、有学识、有关爱他人精神的年轻人,通过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创造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平的世界。
IBO提出,IB学习者应努力成为:积极探究的人、有知识的人、善于思考的人、善于交流的人、有原则的人、头脑开明的人、有爱心的人、勇于冒险的人、身心平衡的人、善于反思的人。DP课程是IBO在综合各国课程优势的基础上,为具有较强学习动机的学生设计的、致力于培养他们终身学习能力的国际化课程。
终身教育与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国际教育体系的共识: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开篇明确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
▶最近发布的《上海市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中也指出,要“坚持素质教育导向,着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提炼出了以“聚焦志趣·激发潜能”为导向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理念:
“志”是让学生的志向与社会责任、理想及一定的领域联系起来;
“趣”是让学生的兴趣在选择学习中逐步聚焦,促进个性化的知识构成,形成创新素养培育的重点领域;
“能”是让学生在兴趣聚焦领域的基础上,形成未来发展的阶段最佳指向性领域,个性化地发展创新潜能。
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学校着力构建了促进立志、激趣、挖潜的学校课程,期待在这样的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走得更远。
课程借鉴:更多选择性,构建学校课程图谱
DP课程建立在“学科群”思想上的、高选择性的课程构架为学校课程的构建带来了新的思路。
IB课程共设置三门核心课程:
知识论
拓展论文
创造、行动与服务
以及六类学科课程:
语言研究及文学
语言习得(母语以外的现代语)
个人与社会(历史、地理、经济学、哲学、心理学等)
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环境系统等)
数学(进阶数学、数学、数学研究等)
艺术(音乐、美术、戏剧艺术等)
超过197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学生通过课程选择的过程,初步认识到自己真正喜欢什么、需要什么,第一次思考“如何认真对待未来”。
在课程选择性方面,我国也在不断做出尝试,这也在此次上海高考改革方案中初步体现出来。方案规定: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科目设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高中学生在完成基础型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可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选择学习其中3门科目并参加相应的等级性考试。这一评价方式的改革,促使学校必须改变原有的课程体系,为学生的选择提供更多空间。
上海中学借鉴IB课程的“学科群”思想,形成了学校课程图谱,分三大部分:
资优生德育课程子图谱(提供39个科目、150多个模块供选学);
学习领域课程图谱(创设7个学习领域、14个学科、500多个科目供选学);
优势潜能开发课程期望图谱(提供科技、工程等10多个专门领域的课程供选学)
每一个课程子图谱均包含基础型(夯实每一方面的基础)与发展型(在基础之上根据自身兴趣、潜能进一步提升)两大部分。每一个科目与模块的实施,都要明确八项要点:名称、适用对象、教学内容安排、选用或编写校本教材、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实施设备、参考资料等。
探究性借鉴:提升学校课程教学探究水平
探究性也是DP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这在实验学科表现得尤为明显:探究性实验占有很大比重,大量现代设备进入教学领域。在DP高水平实验科学课程中,对实验和课题的时间要求为60小时,占总学时(240小时)的四分之一,其中探究性实验占有重要比重。
IB非常注重教材的及时更新,例如分子生物学等现代科技内容与DNA指纹图谱等现代实验技术就广泛地纳入了教材,有利于引导有潜能学生的探究兴趣。IB的课堂教学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需要自己去探索,答案不一定要完全正确,甚至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学生给出的答案必须是经过自己认真思考的。
上海中学在这方面也进行了尝试与探索。到2014年,学校在夯实学生全面知识与人格基础的同时,为对数学或科技领域感兴趣、有潜质的学生提供了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计算机科学、化学、工程、通讯、环境、能源、海洋等11个领域的专门课程和303项研究课题以供选学,鼓励学生参加基于兴趣的课题研究,在和学生志趣匹配的领域个性化地培育他们的创新能力。
课程评价方式借鉴:促进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方式变革
IB课程具有严格的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体系,其各门科目的评价都不是以最后一考定终身的,而是重视基于统计数据与质性材料的过程性评价。核心课程以等级制评估,综合知识论和拓展论文的等级情况,学生可获得最高3分的奖励分数。
IB课程实验学科的内部评价占20%,学生实践探索的细节会被记录在实践探索表格中。每个学生在两年的课程学习中,需从自身兴趣出发,独立自主地完成一个包含研究方案设计、数据收集分析、实验结果评价等部分的完整实验报告。指导教师从学生的个人能动性、方法、分析、评价、表达等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的实验报告由教师保留下来,可能发给IBO评分人做进一步的审核确认。
重视过程性评价将成为未来学生综合素养评价的重要方面。上海市高考改革方案中就反映出了这一趋势。方案指出:“体育与健身、艺术、劳动技术3门科目仅设合格性考试,根据本市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的平时表现,综合测评并确定其最后成绩。通过专项督导和社会监督,依托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平台,动态监控教学过程和结果”。
对此,上海中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的评价:
▶首先是基于数字平台的数据搜集与综合测评。利用计算机数据管理软件和校园网平台,对学生成绩和其他相关数据进行实时的收集和分析,对其学习状况进行综合测评。
▶第二,学校在选择性科目与模块中,推行走班学习与小班化上课,构建了选课信息系统平台与管理平台,实行学生网上选课以及走班学习的POS机移动终端考勤管理,学生的考勤作为其最终成绩的一部分。
▶第三,与课程选择性相适应,在学习评价上推行了德育、智育、体育与发展型课程的综合分层评价系统。每名上中学生一进校就会拿到两张表:一张是“智育课程综合分层评价表”,一张是“德育课程综合分层评价表”。
以后一张表为例,它又分为政治理论教育、社会课程实践、行为修养课程等几个模块。在每一个模块下,对时政测验、志愿者服务、待人接物都有相应的等级评定;学生的知识学习、活动参与、外显品格也都有评定标准。在这张表中,所有的内容都“看得见”“摸得着”“说得清”。
高中课程改革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对高中生创新素养的培育也是一个持续追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应根据自身情况,认真研究主流国际课程,从中汲取有用的经验,在实践基础上建构自身管理、教师队伍、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在比较与借鉴中提炼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有益经验。
(本文作者为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上海中学国际部副主管马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