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绑架”了我们班主任?
admin2014-11-13 15:35:00
作者:郝永立
作为一个在一线干了11年的班主任老师,我深深地体会到班主任的快乐幸福以及辛苦无奈。班级管理的核心-领头羊-当家人,学校管理的基础-基石-主干-主体-重要因素等等,都是对班主任这一角色独特作用和地位的描述。可是到了最近,我却越来越清晰和强烈地感觉和认识到了教育教学管理的种种弊端和畸形变态,尤其是普通高中的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这个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大问题:
一、以外在规范性管理为主要任务。
所谓外在规范性管理,亦即通过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促使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达到有序性、规范化目的的管理过程。外在规范性管理的目的是学生学习生活的有序性、规范化,其实现途径则是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
一所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对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肯定是不可或缺的,但是这个应该是中小学教育最重要的工作吗?答案是非常明确的,中小学教育的工作重点应该是素质教育。班级管理工作亦应该以内在素质性管理为主。所谓内在素质性管理,亦即通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促使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达到完善自我、全面发展目的的管理过程。其与外在规范性管理的关系亦即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内在素质性管理是内容,外在规范性管理是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应该适应、服务于内容。
但遗憾的是,现在各地方的普通高中,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只看到了形式,却忽视了内容,主抓了外在规范性管理,忽视了内在素质性管理。典型表现则是:班级管理过程中,每天每时每刻都在抓学生头发、背包、服饰、首饰,课堂睡觉、说话、玩手机、迟到、早退、旷课,教室卫生、板报、墙壁、桌椅,课余广播操、眼保健操、以及谈恋爱、打架斗殴、吸烟喝酒、考试作弊等等,不一而足。为此,绞尽脑汁、千方百计与学生勾心斗角、周转盘旋。
静下心来,细细分析问题,原因亦十分清楚:管理理念的错位。我没做过全面细致的调查,没办法用准确明白的数据告诉你全部的实际情况,因为通过网络搜索各省市的学校网站以及浏览许许多多同行专家的文章,通过培训学习会议教研等接触到各省市的同行都已经以十分客观的事实告诉过我,很多班主任的管理模式还硬性停留在外在规范性管理的层面。他们片面强调形式,认为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形式是外在的,是显而易见的,只有抓住了形式,才容易出成绩,继而得到领导的肯定和赞许,这是割裂了形式与内容的相互关系;或者认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内容离不开形式,没有形式就没有内容,这是颠倒了形式与内容的主次关系。以上两者都是班主任管理理念错位的具体表现。
二、在应试教育体制强迫下以学习管理为核心任务。
高中班主任除了按照学校要求进行外在规范性管理之外,就是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每个孩子对考试教材的学习——可以简单概括为学习管理,这是当今高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
众所周知,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二者一直存在有尖锐的矛盾冲突,打倒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喊声我们亦听了好多年,仿佛二者真的是水火不容。本人孤陋寡闻,不知道在目前的教育界有没有阐述二者关系的理论文章,但就事实看,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应试教育中处处闪现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亦无法脱离应试教育单独存在。关于二者的关系,我会另外撰文阐述。
单就现实情况看,我们生活中有一个可喜的变化就是很多大中城市的幼儿园小学甚至个别初中,素质教育的推广已经形成一定的常态模式,素质教育已经成了主流;但可悲的是到了高中阶段,应试教育便成了毋庸置疑的霸主。因为高考。高考要进行人才的选拔,要选拔就要考试(考试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考试内容极度变态,选拔人才的方式很不公平),考试不好就不能上好学校,所以要上好学校,必须考好成绩,考好成绩必须得进行考试教材的学习。怎么考,就怎么学。
作为一名中国孩子的家长,就不得不想去找一所教学质量较好——就是高考成绩较好的高中;作为一名普通高中的领导,就不能不去看各年级各班的高考成绩;作为一名高中阶段的班主任,就不可不去抓每个学生的学习成绩。怎么抓,一背书、二做题。背不住,做不对,或鼓励、或惩罚、或劝导、或诱惑等等,知识必须掌握,习题必须做对。什么思想教育、素质提高、性格培养、个性发展,统统都为这两大任务让路或为这两大任务服务。知识掌握住了,习题做对了,高考成绩就好了。理想的高考成绩,对学校来讲,意味着源源不断的优质生源以及荣誉利益;对家长来说,意味着孩子光明的未来以及家庭幸福;对学生而言,意味着一个更高更好的人生平台以及发展环境。因此,应试教育可以说是现在所有学生进入理想院校的最佳选择。
大的社会环境、教育机制如此,渺小的高中班主任又能怎样呢?我曾经这样比喻形容过自己——一个手上沾满鲜血的侩子手,我现在这样比喻形容自己——一个变态教育体制下变态的觅食动物。太可怜了,不是吗?高考必须改革,教学必须改革,管理必须改革。
三、学校班级管理评价机制的偏移。
学校教育出现的这么些个问题,学校主管部门、管理者必须得承担一定责任。因为对于这些问题,他们要么无可奈何,无能为力,活在一个清醒的混沌中,让发生着的继续发生;要么机械麻木,熟视无睹;每天为了舒适的生存而工作,为了应付工作而工作,知道问题却不想不愿去解决问题;要么市侩钻营,浑然不知,一心只顾升迁,逢迎拍马,左右逢源;更有甚者除了做足私底下的功课之外,还在学校大搞特搞所谓的“面子工程”“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大搞特搞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并美其名曰为了树立学校优美形象,提升学校硬实力,为了招生等等。在这样的管理行为的引导下,学校的班级管理评价机制亦必然发生偏移。班主任为了所谓的班级集体荣誉,为了自己以后大好的光明前途,更为了自己一点可怜的班主任费用,而不得不疲于应付各种考核评比检查。很多班主任不是不知道怎样进行内在素质性管理,而是没有时间去进行内在素质性管理,或者是由于内在素质性管理的时效性较长而不愿去进行内在素质性管理。
借用某位班主任老师的观点:现在对班主任工作的片面评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流于形式的外在规范性管理评价;一般是对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量化管理,班主任为了应付各种考核检查而疲于忙碌奔波。二、以智论德、以成绩论能力的畸形评价;班级管理只看成绩不看其他,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片面追求开展应试教育。三、事必亲躬、任劳任怨的“钉子精神”评价;就是领导在检查、考核、评比中,乃至全体教师大会上总是把那些“保姆型”的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楷模来颂扬,把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与学生学习生活完全捆绑。这样的评价机制,会造就什么样的班主任呢?会做面子工作,善抓应试教育,能当勤杂保姆。
韩愈《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从现代教育的视角看,无疑,“传道”首当其冲,“授业”“解惑”应该是实现“传道”的途径。学校的班级管理工作亦应以道德养成为目标,同时进行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那么其评价机制亦应以班级管理的道德养成教育为重点,而不是只盯着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应多多在班级道德养成教育管理方面下功夫,制定具体考查制度。比如:考查班级管理过程中学生做好人好事的情况、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的情况、考查班主任通过班会对班级进行道德养成教育情况等。当然,这里我并不是反对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是想告诉学校管理者,对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评价,应分清主次。因为一个科学、准确、全面的评价机制将直接决定着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方向,关系到班主任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发展与提高,更影响着一个学校整体的长远的利益和千千万万个孩子与家庭的幸福梦想。
理想的教育,依赖于教育的理想。教育的理想,依赖于管理者的素养。让我们树立起教育的理想,一起去实现理想的教育吧。
延伸阅读;
对班主任工作评价
班主任工作是学校教学与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片面的班主任工作评价,不但不能激励班主任创新性的开展工作,然而无形中增加了班主任工作的负面效应。现在对班主任工作的片面评价主要表现在三个主要的方面。
一、为了工作而工作,流于表现而不能挖掘班主任的潜能。
大多数学校对于班主任工作的评价都是简单而庸俗的“量化考核”评价,究于此对于班主任来说班主任工作就是为了分数,可以说“分分是命根”。为了不扣分或少扣分班主任棒的可谓是不亦乐乎!如班主任工作计划、总结完成情况、纪律、卫生得分、学生违反纪律、班级布置、学生服装、等等日常情况都是班主任必须要过问的。动不动就扣分,这不是在疏导而是在阻塞班主任工作的开展。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班主任为了这样的量化考核评价分数,他们会有什么反应呢?一天有忙不完的检查和督促,有说不尽的叮嘱和唠叨,可见眼下班主任的工作只是为了分数而工作,只是为了迎接检查而工作,只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这样的量化评价能真正反映出班主任的成绩和功效吗?能够真正开发班主任的育人功能吗?我们不反对常规的量化考核评价,但班主任工作量化就能全面反应班主任以及班级的一切情况和发展吗?难道在评价的过程中就没有偶然和突发的成分吗?我们可能成了“以偏盖全”,或者是“一俊遮百丑”忠实而愚昧的信徒!
二、以智论德的班主任工作畸形评价。
无论班主任做了多少努力和付出,无论班级的纪律卫生等多么的符合标准,班级班风多么的凝聚和强劲,但是如果在联考、片考、会考中成绩不理想,这些班主任往往都被推到风头浪尖上。无论人家的班级纪律多么的涣散,卫生纪律如何的不达标,但是偏偏事与愿违,人家的班级就有那么几个佼佼者出人头地,那么“爱屋及乌”强烈的“晕轮效应”自然这样的班主任是主角,不要管平时怎样,但最终人家用成绩说话。所以最终受益的也往往这样的班主任居多。这种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的畸形评价往往使不少班主任的积极性受到了强烈的打击。学生的成绩的确是衡量一个班级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一方面,但是如果过分的注重成绩,而不能全面综合的评价那也是不客观的,不全面的。我们最起码得看看这个班级学生的整体情况,学生的学习水平状况,班主任的接-班发展情况等然后进行全面综合的考虑评价。
三、唯心的“钉子精神”评价让班主任寸步难行。
领导在检查、考核、评价,乃至全体教师大会上总是把那些“保姆型”的班主任作为教学管理的楷模来颂扬。如天天早自习在班级、盯着学生出课间操、看着看着学生打扫分担区、陪着学生劳动、自习课都是穆桂英挂帅阵阵拉不下的;而那些为了培养学生自治、自律、自强、自育能力而放手,只要学生能做好的、管理好的、完成好的,不需要班主任老师出一毛钱力气的而坚决不参与的班主任,大会小会,人前人后就会评价开来,什么“不负责任”、“不能与学生打成一片”、“不深入学生”、“放大眼汤”、“大撒鹰”等等。试想如此的把班主任的工作与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完全的成为捆-绑式的,我们的班主任还有时间和精力来研究教学,来深化创新和自我发展吗?我们要教育学生在蜜糖中体味甘甜的滋味,还是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呢?试想如果一个班级所有的事物班主任事必躬亲,那我们今天还谈什么素质教育啊!学生吃的我们喂,学生穿的我们伸手,那我们培养的到底是什么人才啊?例如两个平行班,一个班班主任在不在班级,学生的纪律、卫生、管理等工作正常有序;而另一个班级一旦班主任不在班级那真是“老猫不在家,耗子上房笆”。这样的选择和评价还用得着我们强调和解释吗?孩子有班主任在的时候正常的进行教育和学习,如果班主任不在就不能自我管理和学习,那么我们班主任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放手呢?让我们作为领导的和身为班主任的都好好的思忖一下吧!我们要成为孩子学习与管理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鞭策者、激励者,而不要成为孩子学习和生活终身的轮椅或拐杖。
通过上述简单的三个方面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性、全面性将直接关系到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教育教学管理能力的开发和拓展。法国作家雨果曾用诗一般的语言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相信我们每一位班主任都会拥有如此广阔的胸襟与美好的心灵,愉悦、和谐、畅快的进入我们工作的空间,我们不强求最好,我们只要做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