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玉敏:让教育正能量直入人心
admin2014-10-14 14:34:00
地处上海中心城区的陈鹤琴小学,前身是延安中路小学。随着延安中路的扩建,人口的动迁出,学校生源急剧下降。2005年10月,学校更名为陈鹤琴小学,成为全国第一所以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命名的小学。如何真正发挥品牌效应,在新时期继承发扬陈鹤琴教育思想,成为陈鹤琴小学迫切需要回答的重要命题。
2007年7月,俞玉敏从静安区实验小学调入陈鹤琴小学担任校长,面对老教育家留下的思想宝库,她以陈鹤琴教育思想为指导,带领全校师生走上了一条“活教育新内涵”的实践探索之路。俞玉敏在新时代背景下融会古今,创造性地实践“活教育”思想,让教育的正能量直入学生、
家长、教师每个人的内心。
教师做好“人家的楷模”
走马上任后的俞玉敏在对学校历史和现状进行仔细梳理,对陈鹤琴教育思想认真研读后,结合当代社会普遍认同的终身学习理念,找到了学校新一轮发展的“生长点”,她提出“三学”“三风”,要求教师“学做教师”,家长“学做家长”,学生“学做学生”,培育“重德师风”“重育家风”“重格学风”。
她践行陈鹤琴提出的“教师应做人家的楷模”,决定从师德建设开始,“我更关注细节,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逃不出学生的眼睛”。俞玉敏说,道德教育可以搞得轰轰烈烈,但可能只是一场过眼云烟,她希望用教师的言行为学生打开一部可供学习的道德之书。
于是,三个师德示范项目应运而生——每天佩戴好校徽,认真做好广播
操,认真批改作业。“这三件事虽然很小,但都是每天学生看得见的,教师要给学生做好榜样。”此后,学校每三年就会推出三个师德示范项目,鞭策教师时刻不忘“身正为范”。教师的言行举止规范之后,怎么持续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让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俞玉敏认为,不是每位教师都有机会获得园丁奖、三八红旗手等荣誉奖项,但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同同样可以成为教师自觉追求发展的不竭动力。2009年起,她推出了“鹤琴好教师”评选活动,每月让学生、家长投票评选自己心中的好老师,让学生夸夸身边的好老师。
意想不到的是,不仅班主任、任课老师会被学生表扬,一些默默付出的教职工也登上孩子们的荣誉榜,许多对老师们来说习以为常的工作职责行为,却被学生、家长们看在眼里,定格在心里。
卫生老师徐中华,每天很早来到学校,工作忙忙碌碌却又平淡无奇。有一次,因为家长对班主任的一句嘱托,她把那位身体不适的学生时刻牵挂在了心上。孩子回家后告诉父母:“卫生老师今天来看了我三次,早上晨检时、中午吃饭后、下午放学后,来给我量了三次体温,看发烧没有。”家长感动不已,徐中华也因此被提名为当月的“鹤琴好教师”。当她听到学生用稚嫩却真挚的语言写的提名理由时,深受鼓舞,从此以后工作更加任劳任怨。
俞玉敏喜欢换位思考,她说,教师们都是爱岗敬业的,有时工作带点情绪,不是事业心出了问题,而是感到自己的价值没有得到认同,所以我们要多给教师掌声、赞美和鼓励。
当教师有了发展的动力,俞玉敏接下来做的事就是搭设阶梯、开展培训,为教师专业成长添力加油。从2008年将陈鹤琴教育思想和现实教育情境结合的“学做现代教师”校本培训,到2010年以后跟进“做智慧型教师”培训,让教师关注脑科学最新成果,实现更智慧地教,再到如今学会更有效地教的“成功教师培训”,俞玉敏始终带领着老师们行进在超越自我的道路上。
打造一支家长同盟军
接手陈鹤琴小学后,俞玉敏对学生家长情况做了个调查,发现他们主要由本地人、外省市引进人才和外来务工人员三类人群组成,各类人群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方式方法有很大差异。“学生的问题行为往往缘于家庭、显于学校、恶于社会,我们必须密切家校合作,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她便寻思着如何整合家长的力量,发挥家长的优势,形成家校联盟的育人合力。
2010年1月,静安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借用陈鹤琴小学的会场,邀请新加坡一家专业机构开展了一次区级层面的家庭教育培训。这次偶然的“旁听”让俞玉敏和老师们深受启发,会后她主动找到这家机构,引入了新加坡SFEA学校家庭教育计划的家长促进员培训系统,并在校内组建了一支有理念、有爱心、愿意付出的“家长支援者”队伍。
这支队伍两年“换届”一次,在每一次队伍成立仪式上,俞玉敏都会亲自将一件标志身份的红马甲送到每一位家长支援者手上。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这批家长将接受专业培训,学习掌握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经过培训后,他们将成为家校合作的核心力量,当其他家长遇到育儿疑难困惑时,能够很快从他们这里得到指导与帮助。
一位在校门口当协管员的妈妈苦恼女儿在学校表现不错,但回家不听她话,支援者劝诫她不要经常在校门口当众数落孩子;另一位事业有成的白领妈妈期望女儿样样好,但事与愿违,亲子关系紧张,支援者教会她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还有一位隔代教育的奶奶犯愁孙子做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支援者支招种种……“家长教育家长有时比学校指导家长来得管用。”俞玉敏说,家长之间更能互相理解,产生共鸣,形成有效的互助网络。
传统的家长会由于缺乏对话往往沦为教师的独角戏,俞玉敏就创新形式,举行家庭教育沙龙活动,让家长支援者筹备每次活动,在家长中间征集话题,然后分主题分会场,由支援者主持和带动讨论,家长唱主角,教师做嘉宾,大家集思广益。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强调家长对孩子的心理辅导,于是学校尝试开设了“家长效能训练”专题教育工作坊,培训家长管理情绪、应对注意力缺陷、改善亲子关系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
呵护童心
缔造幸福俞玉敏有一颗仁爱之心,她喜欢看《窗边的小豆豆》《小人国》,崇尚“巴学园”的教育理念,要求自己也从心理关怀的角度去思考和实践教育。
在学校教学楼的门厅处,有一面特别醒目的贴满各色小纸片的墙,被孩子们称为“幸福墙”。这是一块让学生敞开心扉的园地,无论是“我高兴的一件事”“我欣赏的一件事”,还是“我的苦恼”,你都可以写下来贴上去“晒一晒”,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
在学校心理室门口,还有一条“宣泄廊”,那些原本放在室内乏人问津的心理宣泄器材被搬到了走廊里,孩子们可以随时随意地来此宣泄解压。
来到陈鹤琴小学后,俞玉敏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她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软硬件条件,配备专职心理教师,这在静安区小学界里开了先河。除了四至五年级每周一节心理课,学校还开设了心理健康校本课程,以团队辅导的形式上课,广受学生欢迎。学校为高年级所有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尝试从多种渠道获取学生的生活事件和心理感受,从而更好读懂学生,提供预防性心理辅导服务。
俞玉敏相信,心理调适能力能够让一个人受益终身,于是她带领教师开展“小学生幸福感培养与评价”研究,尝试改变学校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并带动家长对孩子评价的改变,同时以评价为导向,分年段设计幸福感培养的重点,从而让学生学会寻找幸福、积累幸福、创造和分享幸福。随着学校的稳步发展,俞玉敏返璞归真,追求教育回归到本原,在着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同时,关注学生个性培育。“红帽子小员”活动正是学校为孩子们搭建的一个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平台。每年的“红帽子小员”招募季都热闹非凡,10个岗位,100多个名额,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在由学长们组成的招募团面前极力“推销”自我。经过面试、投票、选拔,脱颖而出的“小员”们终于戴上了红帽子。小播音员、小记者、小摄影师、小主持、小演员、小图书管理员、体育小达人、心理健康小卫士……任何有个性特长的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在各项校园活动中为服务大家尽一分力。
看到一些平日里默默无闻的孩子在这个平台发现了自己的长项,树立起从未有过的自信,一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重获同学的认可,激发出蓬勃向上的活力,俞玉敏感到无比欣慰:“只要尊重儿童的心灵,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教育的正能量就能直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