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新闻»最新教育新闻»甘志筠:呵护孩子们的“玻璃心”

甘志筠:呵护孩子们的“玻璃心”

lidecheng2014-02-25 16:37:00

www.jyb.cn 2014年01月12日 作者:李爱铭   来源:解放日报
呵护孩子们的“玻璃心”——记上海理工大学附中心理教师甘志筠

  全校所有的学生都认识的职工,既非校长,也非食堂卖菜窗口的阿姨。她是一位心理老师——甘志筠。心理问题化解、人生定位导航——如今,原处于“边缘”地带的心理教育价值凸显,甘志筠从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心理“急诊”

  曾经,外校一名高中生自杀。一条鲜活的生命的逝去,留下的不只是扼腕叹息,更给周围的师生心中刻下伤痛。“我连续三天睡不着,一闭上眼睛就浮现出可怕的情形。”学生们的反应形形色色。作为资深心理教师,甘志筠和附近几所学校的心理教师立即组成团队,去这所学校启动“危机干预”。

  首先召开家长会,详细告知:受到影响的孩子可能会失眠、半夜惊醒、吃不下,这种“急性创伤期应激反应”约持续三五天至一个月。家长要理解、陪伴孩子,如果一个月后仍未恢复,就要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接下来,甘志筠和同伴马不停蹄地在出事学生班级开班会。“请回忆大家在一起时的美好”——甘志筠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宣泄思念和哀思。最后当移走出事学生的课桌时,全班同学含泪目送、低声抽泣——这样的告别仪式,将紧绷的心释放,学生们终获些许解脱。

  甘志筠远未解脱——心理干预小组还要筛选目睹学生、与出事学生关系亲密的学生等,给这些“易感”群体的学生提供心理援助。处理危机事件,类似于“急诊”,2周内是干预的黄金时间。

  “墓志铭”作业

  “这是一个善良的人,老实生活、善良对待他的同学。”在甘志筠办公桌的案头,一摞淡绿色封皮的作业本,是本学期的“心理作业”。学生们写下的这些话,是他们的“墓志铭”。

  十几岁的孩子写“墓志铭”?很多家长觉得匪夷所思,甘志筠倒是很淡定:“这并非什么新鲜事,作为生命教育的内容,我们已经坚持多年了。”

  不堪压力而自杀、一语不和离家出走、抑郁和狂躁情绪交替……孩子日益“玻璃心”,如何防患于未然?

  每年入学,上理工附中都会对新生进行心理素质调研。抑郁等青少年“特异”心理的比例,正呈走高趋势——以往老班主任十几年都碰不到一个抑郁症的孩子,现在一个班约40人,基本上都会有一两个孩子心理需要特别关注。但甘志筠的判断客观而谨慎:“这可能与学业压力、独生子女的社会适应性等问题有关;另外一方面,也与家长的防范意识提高,主动带孩子去就诊有关。”

  “这是我想要的人生”

  在甘志筠的办公室一角有个纸箱,放着十几张海报。海报上,“计算机行业,欢迎来了解!”“艺术家能否当做职业?”等彩色图案和宣传语鲜活生动。

  探访社会职业、分析自己的兴趣与特长——看上去,职业规划与心理教育“八杆子打不着”,而实际上却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甘志筠看来,生涯规划是对照未来期许和当前实力进行定位和匹配。能够合理地“自我定位”,正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

  反观自己的职业生涯,甘志筠如何自我评价?读高中时,她好奇“人为什么有这么多不同的想法和行为”,高考第一志愿填报了华东师大心理学系。7年后,她拿到了心理学硕士学位,一心要当中小学心理教师。但招聘会上,用人单位抢着要语数外等主课教师,而心理教师岗位为零。甘志筠只好拿出自己的二专英语证书,应聘上理工附中英语教师。幸运的是遇到一位重视心理教育的校长,她进校后如愿当了专职心理教师。

  从业4年多,她在小小一间心理学教师办公室里,淡定而富足——行走太匆忙,怕灵魂跟不上;对别人有益处,自己才有意义。

  “这正是我想要的人生。”(记者 李爱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