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学”为重心
lidecheng2014-02-13 15:25:00
□ 陈心想
我曾问一位美国教师,教学论的核心是什么,他的回答很简单:鼓励学生自己学习,在做中学。怎样让学生“在做中学”呢?美国教师的方法很多,许多都是因地制宜,选取与学生日常密切相关的东西。比如,纽约某中学,地处赫德逊河畔,教师就让学生考察这条河的历史、地质、对地方发展的利弊等;有学校因为旁边植被很好,就让学生观察植物的年轮、生长习性;沿海某校,让学生制造一条真船,学生必须学会测量、画图、计算、设计、材料、浮力、重力等知识,还有团队合作。当然,还有些人文历史类的,如罗马战争史、中国饮食文化等,这些都是要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习的,不论他们研究的是什么,最终都要形成一个“产品”。
其实,历代中国教育家也是主张“学”优先于“教”的。比如,孔子的《论语》里,“学”字出现了56次,而“教”字只出现了7次。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有句名言,教是为了不教,就是说,教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不再需要教了,学生会自主学习了。北大教授郑也夫认为,学有所成的人都是有自学能力的人。这让我想起乔布斯的故事,从中学阶段开始,他研究电子设备,到后来制作个人电脑,他的自学能力,功不可没。
郑也夫认为“学”远比“教”重要的原因在于:“知识可以在短时间内灌输进去,但是记住哪些取决于主观,没有了起码的爱好,听过的东西多半要忘记。并且能教的只是知识,要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智慧,全靠自己的操练、思索、融会。”做中学,正是这样一个将学习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智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学生的兴趣及积极主动性。其实,孩子是最富有好奇心的,是最富有探索精神的,但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会变得越来越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中曾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的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教育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自己的主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自己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教育的宗旨就在于教会学生“会学习”。
会学习的学生,爱学习的学生,与教师的素养和习惯有很大关系。教学生学习的教师,如果自己都不知道怎样有效地学习,对学习新东西、认识新事物没有强烈的意愿,便不能带动学生,教会学生学习,也更难实现教学中以“学”为主了。
现代社会,学校教育一家独大,几乎垄断了传统社会中的诸多教育方式。但产生的问题也很多,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外力过强,导致内力丧失。内力一旦丧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了,整个教学便失败了。美国学生的创造力之所以比较好,主要原因就在于其以“学”为重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宗旨的教育观念和实践发挥了作用。而在我国中小学,学生为了考试反复地复习,久而久之,便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要知道“复习”不等于“学”。如何让“学”成为学校教学的核心,值得我们的教育人士进行深入的思考。
(作者系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社会学博士,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国家战略规划与分析研究中心资深助理研究员)
下一条:寻找教师精神成长的节点上一条:培训要唤醒教育人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