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新闻»最新教育新闻»教改阻滞就是因为主流精英不信

教改阻滞就是因为主流精英不信

admin2014-02-11 16:29:00

来源:微信公众平台  时间:2014-01-27
黄武雄 校长传媒
黄武雄(中国台湾教育改革的先行者)
        为什么连纾解升学压力这样明白不过的事,都无法在社会的主流精英中形成共识?那些释放学生心智的诉求,总是一波三折,窒碍难行,便是实行也是半调子。
        原因无他。因为我们社会的主流精英,从心底就不相信纾解升学压力是件好事。
        反过来,他们相信的是:要有升学压力,人才会读书,社会才会有竞争力。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他们以为,教育的本质就是复制:这一代人设法把他们的思想、愿望、价值与经验复制在孩子的大脑皮质上。
        如果复制完全成功,结果必然一代不如一代,因为时代在变,以不变无法因应万变。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降低复制的成功率,让下一代超越这一代。于是教改便须面对最尴尬的处境,亦即:这一代人,尤其主流精英,必须先有自觉,愿意调整自己习惯的思考模式及价值,因为他们掌握教育的支配权。
        但偏偏这件事最难。
        想想一位主流精英,如果他早年的经验是:在外在压力的催逼下,通过一关关的考试筛选,才跃居今日社会精英的位置,那他如何会相信:追求知识的热情,才是学习的主要动力?纵使他曾靠知识热情,开启了自己的世界,但如果他自以为高人一等,认为自己不用逼,别人则要逼,那么他也会反对纾解升学压力的诉求。
        事实上,对天地万物好奇,是每一个人类幼儿天生的禀赋。反而是长大了,人才变得只重实用与名利,不再好奇。
        小孩一进入学校,我们便用一套难懂的、规范性的抽象语言,以及一连串排比竞争的外在压力,直接施加在他们的身上,浇熄了他们内心对世界好奇的动力。于是人被迫失去了对知识的热情,学习变成被动,只靠名利的外在压力,才能驱策人学习。
        他们长大了,把这样经验内化,也跟着相信:只有外在压力,人才会读书,才有学习。于是知识倦怠,变成了这个社会的普遍特徵。
        一个知识倦怠的社会,唯一能刺激它保持活力的诱因,是利润刺激,经济发展是它最耀眼的成绩。至于在科学、文化、艺术、社会的大半领域,除了极少数人的杰出成就之外,我们应该承认这一代人的表现,普遍是平庸的,因为这一代人普遍失去了逼视真实世界的热情。
        平庸的这一代人要复制自己的思维在下一代身上,这是教改的死结。除非我们愿意诚实的面对自己,朴素而且认真的重新认识自己,努力了解小孩成长的真相。
        每一个人本身都是一个“复杂”系统,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不是线性的。
        孩子对天地万物的好奇心,就是探索知识的热情,这是人最可贵的创造性特质,也是人创造力、想像力的根源。
        教育者要做的是:小心翼翼爱护每一个孩子身上,这个上天赐予的最最珍贵的特质,帮助他们打开经验世界,打开知识视野,引领他们融入文明创造,进入文明社会。但这项职责的前提是:纾解孩子们身上的外在压力,启动他们追求知识的内在热情。把这件事做好,社会才会有竞争力。
        不要倒果为因。不要一天到晚藉口提高竞争力,急着把人“分级分等分类”,反而压抑了人内心最珍贵的知识热情。
        十多年来教改的困境,就在于教育复制。因为太多人基于自己的成长经验,只相信外在追求功名的压力、不相信内在追求知识的热情,所以十多年的教改,实行起来不是半调子,就是一波三折,面目全非。
        现在,是需要反思惊醒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