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去浮躁的泡沫,让学校文化能真正地落地生根
lidecheng2014-01-03 12:14:00
www.jyb.cn 2009年02月17日 作者:叶莎莎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一直以来,学校文化成为学校管理中的高频点击率词语,学校文化建设引起了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从泛泛而谈的学校文化,到如何建设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也从讨论文化的特点、构成逐渐转向解决如何操作的问题。然而,在很多学校,学校文化仍处于一种虚幻的、泡沫的状态,对于学校文化的承继和发展,缺少长远思考和切实可行的策略。
行走在文化变革的旅途中,学校文化怎样才能真正地落地生根?在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第十四届试验基地会上,围绕“开拓文化视野,促进学校发展”的主题,与会者各抒己见。他们的思想与实践让我们欣喜地看到,这些生长在不同教育生态环境中,有着不同发展状态的学校,却有着相似的追求。他们对学校文化的理解,不只停留在理念、愿景的提出和校园的美化上,更多的是如何对所有师生进行共同文化价值观的引领。
用“静心办学”引领学校文化变革办教育,办学校,这是需要有志于此的人士为之献出全部身心的事业,来不得半点浮躁和虚骄。然而,弥漫于世的浮躁情绪,对教育,尤其是对学校文化建设和发展产生着诸多不良影响。
山东省济宁市霍家街小学校长张轶瑞认为,当前的学校文化建设在指导思想上,表现出明显的大而空,缺乏准确性,难以具体持续操作;在愿景设计上,通篇充斥的是大大小小的概念,让人雾里看花,不知所云;在规划实施上,往往是走一步停两步,看不到连续性;在操作形式上,难脱墙壁、走廊、名言、文艺演出窠臼;在动机目的上,则更多地考虑上级的要求、“先进单位”标准和给予社会各界的视觉效果。这些都是一些学校文化浮躁征的具体表现。
张轶瑞说,指出学校文化建设上的浮躁现象,绝不是要否定人们对建设学校文化所进行的积极探索。建设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理念的提炼、愿景的规划、制度的落实、校园的美化等方面,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是由于浮躁征的负面效应,冲淡了核心思想的凸显。这说明在以往的探索中还缺乏对学校文化的内涵、对“三个面向”和科学发展观的深刻理解。
前后摇摆、左右为难、进退失据、飘浮不定,正是处在高原期的教育改革者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东鄱小学校长杨翠认为,在这个时候,学校文化变革要打一场攻坚战。所攻之“坚”首当其冲的是办学浮躁心态,就是教育行政管理者、校长和教师习惯了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状态。能否打赢攻坚战,是确保基础教育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杨翠说,面对当今浮躁的社会,身为校长,要有一种平和的心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宁静。在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静下心办学是教育家办学应有的境界。校长做到静下心来办学,必将促进教育生态环境的再造,带来适应教育发展的现代学校管理文化的变革。
如何让学校文化建设走出浮躁,返璞归真,张轶瑞提出,一是要把无形的学校文化建设视为重中之重,而无形的学校文化首先是校长的人格魅力、学识、能力、品质、涵养。二是要有“把持力”,切忌急功近利。朝令夕改,形势变我也变,是跟风文化,不是学校文化。三是珍爱自身的传统积淀,并在与时俱进中注入活力和时代特色。
从一个一线校长的角度出发,杨翠认为,校长静下心来办学是学校文化变革的根本要求,校长要用“静心办学”引领学校文化变革。但是目前校长静下心来办学牵涉众多因素,就校长的办学价值追求、办学理念和办学行为而言,起码要做到“三要”:一要对违反教育规律的办学行为敢于说“不”。二要克服办学的“短跑心态”,教育是“慢”的艺术。三要做好办学的“加减法”,让校园多一点书香,少一点铜臭;多一点务实,少一点作秀;多一点长远规划,少一点急功近利;多一点辩证法,少一点形而上学。
杨翠提出,校长静下心来办学,不是消极对待,而是为实现教育理想不懈努力,并体现为学校文化的变革。校长一定要把自己的理想化成每一天的努力,把日常繁杂的工作与理想追求融为一体,捍卫教育的尊严和厚重,以教育家的精神办学,用心把学校打造成师生成长的“福地”。
以“文化自觉”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是学校文化的第一体验者和首要行动者,各个地域和学校具有相同的价值追求而又富有自身特色的教师文化,正是学校文化的灵魂部分。抓好了教师文化的转型,学校组织文化、课程文化、教学文化、学生文化的重建就有了根基。近年来,教师专业发展从比较多地关注制度建设、标准建设、课程开发、手段革新等“技术”方面,逐渐转向关注教师文化这一深层次领域。
“文化自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机制。”湖北省武汉市常青第一学校校长武明恩认为,文化自觉使教师意识到自己是发展的主体,能够反思、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与教育行为;它使教师明确自身的文化使命与教育职责,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作出明智的文化选择;它使教师能够意识到本民族的文化性格与自身文化性格的特点,形成多元的、融合的文化素养。这种文化自觉可以唤醒教师生命发展意识,彰显教师发展的自主性,促进教师形成反思习惯,促进教师合作共享。
“学校管理文化应该与教师发展文化诉求相适应。教师专业提升,是教师文化发展诉求的关键。”北京市宣武区回民小学校长米君兰认为,每一位充满鲜活个性的教师,都有着崇高的理想追求,他们期待着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面对教育工作者追求的价值取向,学校就要坚持科学的、和而不同的发展观,从个性多样化的统一看发展的“和”,而不是统一规格的“同”。要尊重教师,最大限度地激活人力资源,让教师在这充满阳光的环境里,专心谋事而无需分心谋人,师德与师能的卓越品质得到锻造。这是实现教师发展诉求的魅力所在。
对此,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闽江小学校长李荫莲深有同感。她认为,校长尊重教师的需求就要着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社区配套设施小学,初建的闽江小学教师队伍薄弱,一线教师中非师范专业人员占了总数的44.2%。在多数人眼中,这支可能连日常教学都无法胜任的教师队伍,却成了李荫莲的宝,因为,他们的年轻、热情和强大的创造力,是任何经验和荣誉都无法取代的巨大财富。
李荫莲以“尊重每位教师的个体差异”为治校理念,将尊重渗透到教育的各个环节中,让教师分享“尊重”对于每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她认为,尊重教师就是要成就教师,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和自主选择,使教师得到心灵的慰藉。几年来,学校通过尊重管理提升教师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观念,形成了尊重型教师文化。学校把教师、学生当主人,受到尊重的教师和学生也真正做起了主人,热情和创造欲大大被激发了并且得到迅速发展。“尊重诞生力量,尊重促进发展”,李荫莲相信,一个健康、成熟的教师文化体系,不仅仅是学校迈向和谐的推动力,更是教师、学生走向成功的关键。
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校长杨昭涛认为,教育人生可以不一样,这里的不一样是指看似平凡,其实不平凡。平凡的是教师职业,不平凡的是教育事业;平凡的是以教谋生,不平凡的是以教求生;平凡的教育人生不断地重复昨天,不平凡的教育人生每天都是新的;平凡的是教书匠,不平凡的是教育家。因此,只有不断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才能实现“让实践者成家”的理想。只有不断地“了解—满足—超越—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诉求,才能持续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校长,要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诉求,用激励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诉求,用学习来超越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诉求,用理念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诉求。
山东省济南市燕山中学校长郑桂琼认为,校长还要关注教师的文化不适。由于教师是社会特定的人群,社会与文化的转型同样要在教师的价值观念上留下痕迹,给教师带来种种文化不适。引领教师文化的转型,更新学校成员的理念、心理和行为,这是建设先进的学校文化,推动学校的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校长以文化的视角透视教师的文化不适,以文化的力量凝聚教师群体,积极引领教师文化从牺牲性付出到主动性创造的提升,帮助教师顺利完成从传统教师到现代教师的角色转换,是实施有效管理,重建职业精神的必由之路。
校长引领教师成功实现文化转型有多种途径,郑桂琼认为,可以从理念凝聚人心、机制引领发展、搭建成功舞台、指导生涯规划等四个方面入手。武明恩认为,要以文化自觉引领教师专业发展,首先需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文化氛围,尊重教师专业发展自主权利。其次,要创新校本研修制度,促进教师自我超越、群体发展。再其次,要建设学习型团队,促进教师组织文化变革。“教师文化的形成是一种慢功夫,来不得浮躁。”李荫莲则强调,教师文化的形成应着眼于转变人的内心,而不是急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以校为根”寻求学校特色发展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校本课程的深入推进,为中小学改变以往“千校一面”的状态创造了有利的氛围。在赋予校长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的同时,也对校长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重庆市人民小学校长丁继泉认为,要形成学校特色,专家的引领无法照搬,别人成功的经验也不能简单移植,必须立足于校情。“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是有根基的文化。”重庆市人民小学从6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从主动寻求教育改革的探索中,找到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主人翁精神的根基。“高品位的学校文化,也是有活力的文化。”这表现出对人的精神境界的极大唤醒、激励和提升。在重庆市人民小学学校特色文化的建构中,学校以权利文化、学术文化和角色文化为支点,勾勒出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和生命文化三条主线,形成了以“主人翁精神”为主要特征的、多元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在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个性特色、体制创新、规模设施、教育质量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开拓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之路。
优质学校的稳定性就在于形成了优良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价值取向即办学理念,而办学理念必须是全校师生所认同的东西。作为绍兴这一历史文化名城窗口学校的鲁迅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陶月梅不无感慨地说:“我们是幸运的。”多年来,鲁小人在鲁迅小学这块沃土中,不断地获取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滋养,特别是以伟人鲁迅名字命名的文化个性,更给代代鲁小人以强大的思想支柱和精神动力,并由此生发出个性化的学校教育文化基因,产生了不可小觑的社会品牌效应。陶月梅说,学校以先生的英名命名,确立以弘扬鲁迅文化、构建集团的现代教育创新格局为办学理念,这既是一种历史责任,而且实践证明,也是唯一的正确选择。
当然,“学校文化不仅是一所学校历史的沉淀,更是现实发展的主题”。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校长宋戈认为,优秀的、传统的、不断创新的学校文化是有效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根基,是一所学校赖以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的支柱。学校文化一旦形成,便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学校办学特色最集中的体现,同时也是一种最重要的教育资源。作为学校发展的根,学校文化建设需要精心策划、悉心培育;需要师生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炼、充实;需要了解学校的历史,挖掘学校的优秀文化传统,学习相关政策和教育理论,认真思考办学思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学校的特色文化虽然基于学校历史,也许先天充盈,但也必须不断地加以改造、提升和创新,才能与时俱进。任何一种观念上的变革和行为上的突破,都需要我们付出辛勤的劳动和智慧,其中,最要树立的是我们的职业信念,最要改变的是我们的职业生活方式。”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红星路小学校长王建军认为,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基点是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学校要抓住契机发现优势资源,选准学校特色文化的生长点。红星路小学的写字教育以及围绕写字教育进行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90年起步,当时一位刚毕业来校任教的黄文泉老师每天清晨以水代墨、以地作纸,专注而忘情练习书法的举动吸引了众多教师、学生,吸引他们加入到晨间习字的行列。抓住这一契机,学校将以写字技能训练为目的的书法纳入了活动课系列,并使之成为学校特色建设的生长点。从看似偶然的开发过程中,学校看到了课程开发的必然趋势。学生的需要才是课程开发的第一需要,而教师的特长、爱好、志趣甚至个性是引发并满足学生需要的重要资源。校长是课程建设的拓荒者,而拓荒的关键就在于教育者要善于从一般的学校现象中,发现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善于挖掘学校的优势资源,为学生提供感兴趣和需要的课程。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学校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构筑学校特色文化的支撑点。1998年,通过课题研究,学校明确将写字活动课提升为写字教育,使写字教育跳出了技能训练的局限,通过对写字教育理性的本质的把握,体现了学校教育的精神内核。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最高追求是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2002年,在专家的指导下,学校将写字教育的目标锁定在学校教育的两个指向——人和文化上,从而完成了由关注学生外部发展到聚焦学生生命成长的提升。积极的价值引领,让师生成为追求高品位学校文化的同行者。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条流淌的河,它是一个学校传承、发展的标志;学校文化建设是一段旅程,所有的学校都行走在学校文化变革的旅途。在这样一个免不了浮躁和功利的社会,学校文化建设需要智慧的积淀,更需要有静下心来办教育的淡定与执著,使学校的文化建设能够真正深入到师生心灵,化作共同的追求。(本报记者 叶莎莎)
《中国教育报》2009年2月17日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