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新闻»最新教育新闻»《上海教育》杂志 2013 年度十大“家门口的好学校”

《上海教育》杂志 2013 年度十大“家门口的好学校”

lidecheng2013-12-31 11:43:00

  2013-12-30 第一教育 

       前几天,我们分别盘点了2013年度《上海教育》杂志报道的“十佳未来课堂”和“十大教育新闻”。今天距离这一年结束只剩2天了,我们将为大家最后年终盘点“十大家门口的好学校”,一起来看看。
      壹 | 洛川
      数字化学习改变一所学校
      全校每个教室都有可以现场操作的交互式白板,随时可以“拎着走”的自动反馈遥控器,实验班学生人手一个蓝白相间的笔记本小电脑⋯⋯
      在上海市洛川学校,当个性化的数字学习工具介入教学后,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且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自2000年开始,洛川的教育信息化实践至今已有十多年,在这条艰辛探索的道路上,对洛川来说,硬件设备不是关键,更为重要的是课程、教师等软件配置。
      学校着力发展具有信息化特色的校本课程,全力打造一批教育技术过硬、业务水平较高的学科教师,倾心培养学生21 世纪技能和高级思维能力。
      如今,洛川的课堂教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开始跃居全区前列,成为了“上海市新优质学校”。
      洛川学校校长刘爱武:新优质让我们在办学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洛川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策略的实践研究,着力于培养的就是学生21 世纪技能。
      信息素养、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是21 世纪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如何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我们以信息化为抓手,培养“品行优良,素养完备,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今后我们将思考,如何实现让学生从学习方式向生活方式的拓展。
      贰 | 曹王小学
      新田园教育播种孩子未来
曹王小学一方面积极引进教师,邀请各路专家指导,重塑教师队伍,构建充满正能量的学校文化;另一方面通过建设适合学生成长的丫丫农场和小神农创新实验室项目,让学生们喜爱学校,并能学有所获。
      经过5年的不懈奋斗,曹王小学实现了从综合评估连续数年居全区末尾,到2013年一跃迈入了全区第一梯队学校行列的“逆袭”,如今更已成为嘉定北部教育的新标杆、无数学校竞相效仿的对象。
      曹王小学让无论是本地还是外地的孩子,无论孩子们有没有接受过学前培训、起点如何,都能享受到家门口的优质教育。
      曹王小学校长俞建明:岁月如河,生命如歌。
      在新优质的追寻中,我们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我们坚守着教育的本真与执著,倾己所能为农村孩子们建造一座“美丽的新田园”,培养每一个“懂得植物语言,会与生命对话”的新农村孩子是我们的方向,“引擎计划”是成长的种子,“小神农创新实验室”是成长的基地,“小神农课程”是成长的翅膀。
      打造一所新农村孩子家门口的好学校,我们正行走在新田园教育的路上。
      叁 | 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实验基地附属中学
      朝着好学校蜕变
      5年多前的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实验基地附属中学正面临撤并的危机,初高中分离前夕教学质量跌入低谷,教师人心不稳,学生自卑压抑,口碑急转而下。即便就在家门口,家长宁愿舍近求远另外择校。
      在接连完成了人事制度调整、教育教学改革、课程研究优化后,学校依托“ROBOSTAR”机器人实验室和校本教材《我们的ROBOT——走进机器人世界》,在全校普及创新教育,寻找到了适应这所学校,适合这样一批学生,贴近需求特质的成长路径。
      在上海市教委中小学创新实验室案例的征集活动中,基地附中的机器人创新实验室和数学思维创新实验室成功入选。
      而在更早以前,上海市“新优质学校”项目推进会的一个分会场就放在基地附中,它也是首批25 所“新优质”学校之一。
      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实验基地附属中学校长张忆:
      教育可以是一种唤醒,唤醒分数之外的创新意识和人文精神。
      强迫学生用牺牲个性发展的时间去演练题海,去追求不符合他们特质和能力的结果,不是教育应有的状态。
      我对教育未来的展望: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奋斗,在过分关注结果目标的今天,也能尝试关注过程目标,让经历、体验、探索、钻研成为师生乃至全社会共同的教育价值追求。
      让我们共同期待,期待每一个生命体都能收获完美的人生历程!
      肆 | 静安实验小学
      以课堂转型换取“绿色质量”
      静安实验小学前身曾是静安区一所比较薄弱的学校,学生学业成绩全区垫底,然而近年来学校进步明显。
      2012年7月,上海市“中小学校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十项指数结果首度公布,静安实小的表现引人注目,学业成绩达到了最高等级,与全区平均水平持平,在教师教学方式、师生关系等指标上也表现突出,优于全区、全市平均水平。
      为了让学生轻负担高质量地学习,近年来静安实验小学在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了大胆改革和积极探索。
      学校在转变教师教学观念的同时,引导教师加强行动研究,在研究学生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目标、精准提问、个性化作业等方面创新探索,加快教师教学方式的改进。
      静安实验小学校长任佩钧:我们以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改进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新的发展规划中,静安实验小学将继续围绕“让学生在不同起点上得到发展,使学生在和谐发展中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通过课程的优化、课堂改进行动以及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的个性化学习平台等让学生轻负担高质量地学习;
      通过校园文化节、达人舞台、心情气象站等活动让学生在校园里学会接纳、学会欣赏,和谐发展,从而获得快乐的体验。
      伍 | 廊下小学
      新优质的乡土样本
      社区对学校满意率100%、校长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个人⋯⋯在上海市新农村示范区——廊下镇上,坐落着一所百年老校——金山区廊下小学。
      虽说学校地处上海远郊,但致力于打造农村小学英语教育特色一直是学校不懈追求的目标。为了把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每一位教师的教学行为当中,学校于2005年开始了“三步曲实践课的研究与探索”。
      近几年,学校先后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教师。学校提出,要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为快乐生活、健康向上、能歌善舞的开心果和全面发展、富有个性、乐于提问的智多星,这与学校初创之际的校名“开智”二字是一脉相承的。
      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廊小充分利用学校历史的、现有的、身边的、民俗的、地域的、学生喜欢的各种资源,一所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新农村素质教育实验校,正在实现它新的发展。
      廊下小学校长朱保良:要把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唯有开放每个教师的课堂,让教师们“在课堂磨炼中学会教学”,在不断的教学实践和反思中成长。
      实现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心目中都是好学生,每个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都是好教师,每个班级在家长的心目中都是好班级;教育好每个学生,培养好每个教师,建设好每个班级。这样的学校就是家门口的好学校。
      陆 | 田园外语实验小学
      “双语”驱动,整体变革,驶入优质教育快车道
      从学生不过百人到如今的两个校区1500余名学生,从家长只要有能力就北迁至城里上学到专门买学校对口的房源,从优秀教师匮乏到拥有四、五十位区级以上骨干教师,从学校毫无特色到双语、科技、美术、体育等特色全面开花⋯⋯
      近年来,田园外语实验小学通过不断创新办学机制,创建外语特色教学品牌,创设师生发展平台,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让更多的学生享受田园般的优质教育。
      学校满载着学生幸福的认识,满载着教师职业的成长,满载着自我理想的实现,驶入优质教育快车道。
田园外语实验小学校长赵瑛群:田园外小始终以“成事成人”为学校整体变革的核心,构建多元生态的田园课程,打造有机灵动的绿色课堂,设计丰富创新的学生活动。
      别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满足其成长需求。
      教师不断更新理念,着眼传统课堂的突围与重塑,致力于从“封闭式”的组内循环向“开放式”的组外循环“位移”,跨区联合教研、英语联盟教研、跨界教研等研修功能和价值的提升,促使教研内外畅通,助推教师专业成长,实现学校内涵发展。
      柒 | 朱家角小学
      古镇教育的新气象
      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觅一个闲适的午后,唤上同学朋友,坐在香樟树下的板凳上聊天、看书、嬉戏;
      可以在书法专用教室内,写几个字,临一首诗,忆先贤之故事;也可以迎着朝霞,或者沐浴着晚霞,在绿树、爬山虎环绕的校园中与小伙伴们一起练习踢毽子和跳绳的花式动作。
      在这里,教师们可以向民间艺人拜师,练习一套船拳,表演给学生们看;可以带着学生们深入古镇采访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国内外游客交流;也可以在下班后,与同事一起,走过那刚被雨洗刷过的石阶,买上只阿婆粽解馋。
      这里,就是有着百年历史的朱家角小学。“勤朴重德,博学远志”,朱家角小学传承着“课植”文化,坚守着“勤朴”精神,关爱着“聪敏”学子。
      朱家角小学校长吴根华:我们以“勤”为态度,以“朴”为风格,一起走
过了2013年。
      这一年,朱小的学子,勤于学习,朴以做事。他们博览多思,勤学为用,学有所长,聪敏灵动地成长。
      朱小的老师,勤于教书,朴以育人。他们博采众长,厚积薄发,惠己达人,与学校共繁荣。
      如今,我们全体朱小人秉承“勤朴”的办学思想,以千年古镇特有的地域文化为依托,以百年老校厚重的历史为积淀,办着“家门口的好学校”。
      捌 | 崧泽学校
      成就学生的全面发展
      崧泽学校是青浦区赵巷镇上唯一的一所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全校近3000名学生中约80%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建校10年来,崧泽学校秉持“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真的发展”的理念,围绕“成就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
      学校先后发展了乒乓、射箭、武术等体育特色项目,陶艺、沪剧、田歌等艺术特色项目,形成了“人人能参与、项项有能手”的多元特色;
      通过推行学生自主管理,实现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让每个人管理好自己,让每个人接受他人的管理,让每个人参与管理他人”;
      通过学科专家诊断和引入教学目标与评价目标“双向细目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提高每一堂课的质量,从而保证学生能够真正全面发展。
      崧泽学校校长朱国君: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真的发展,我们做的各项努力始终都围绕一个目标——成就学生的全面发展。
崧泽一直弘扬“精致、刻苦、合作、创新”的崧泽精神,使学校发展又好又快。
      接下来,学校将继续打造“精细、人本”的管理文化,“合作、研究”的教师文化,“自主、创新”的学生文化,“和谐、雅致”的环境文化,使学校真正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玖 | 上南东校
      让师生成为学校真正的主人
      学校有爱心,关心和帮助家庭条件困难的学生;教师平易近人,耐心辅导;特色课程多样,学校生活丰富;
学生出国访学,有对外交流的机会;
      在上南东校,学生才是学校真正的主人,近年来,尽管上南东校的学生群体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家庭成长环境差异越来越大,但他们在上东的学习生活却是快乐的、难忘的,因为他们发现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一直都是学校里最重要的一份子。
      上南东校校长沈飞:办好学校是校长的责任,是教工的心愿,也是社区、家长的期望。
      我们采用立足基础、文化立校、内涵强校的发展策略,以人文引领、全面发展的理念和积善、恒学的校训追求教育的真谛。
      在优化教育管理过程中,提升学校发展内力,为每一个教师和学生提供发展机会,实现义务教育的公平。
      拾 | 鞍山实验中学
      成就教师与学生的双课堂
      鞍山实验中学原本打算作一所过渡小学,软硬件不突出,生源不理想,学生变着法择其他校而入。
      而毗邻的是另一所有口皆碑的实验中学,它作为“过渡校”帽子一直未摘,只待逐渐萎缩自然消亡。
      不过,作为杨浦区最年轻的公办初中,鞍山实验也是该区唯一一所连续七年评为办学先进单位的初中,近年来逐渐成长为区品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位列全区前列,想要入校的学生络绎不绝。
      依靠“营造两个课堂,促进两个发展”的办学策略,重视学生成长的课堂和教师职业发展的课堂,制订了五年发展规划,注入了发展动力,实现跨越发展,赢得了良好口碑。
      鞍山实验中学校长邵世开:学校是培养人的机构,培养的人不仅有学生,还应有教师。
      因此,我们坚持“优化两个课堂(学生成长的课堂和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促进两个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的办学策略。
      我们努力将学校办成不仅是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场所,也是培养教师、促进教师发展的场所,让学生与教师互动发展。
      由此形成了师生共同“成长的沃土、成功的摇篮、精神的家园”的学校发展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