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教育新闻»最新教育新闻»我国教育技术界为何关注“信息技术与课内整合”模式?

我国教育技术界为何关注“信息技术与课内整合”模式?

lidecheng2013-12-23 00:10:00

      何克抗先生在比较中外教育信息化发展阶段时指出:“美国从事信息技术教育的学者普遍认为, 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主要是在课前与课后, 包括资料查找以及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而课堂教学过程的几十分钟, 一般难以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主要还是靠教师去言传身教。在这种主流观念的指引下, 多年来美国(乃至整个西方) 教育界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一直是在课前与课后下功夫, 而较少在课堂上(即课堂教学过程的几十分钟内)去进行认真的探索;我们中国则相反,我们历来比较重视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有效运用。”对此,我十分好奇。为什么美国和西方都不重视“课内整合”,而我国却格外重视“课内整合”?
     在前两天的中山校长信息化高级研修班上,我试着回答这个问题,提出了三大“深层次原因”:一、我国独有的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体系。据我所知,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大都没有专门的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对中小学教育的研究和师资培训主要由综合性院校进行。我国则有一套完整的师范院校体系,专门负责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和师资培训工作。在师范院校工作的专家学者自然特别关注中小学教育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用何老先生的话说就是:“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事实上,这也是除远程教育以外,各级各类教育的主阵地。所以,‘课堂教学’应该是‘学校教育’的最主要内容。而既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最主要内容,那么‘课堂教学结构’自然就应当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 既然‘课堂教学结构’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要结构’,那么,实现了‘课堂教学结构的变革’自然就等同于实现了学校教育系统最主要的‘结构性变革’”所以我国大多数学者都把课堂作为教育改革的“主战场”或“主阵地”。而西方大学大都是综合性的,里面的学者关注面比较宽,从学校教育到网络教育,从正式学习到非正式学习,都在他们的研究视野内,中小学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在我国也可看到这样的细微差别,大凡强调课堂教学的多是来自师范院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受师范教育影响较深的中小学教师。而综合性大学或电大系统的专家学者,则关注其他方面如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学习科学更多一些。
      二、我国教育行政化办学模式。行政力量在我国教育领域、尤其是中小学教育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这种办学模式好的一面是容易集中力量办“大事”,不好的一面则是容易造成“一刀切”、“一窝蜂”现象。所在在我国,大家都关注某种整合模式并不奇怪。
      三、学者要成果、学校要资源、官员要政绩、企业要利润。课堂教学研究容易出成果,容易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如果搞网络教育、非正式学习研究,则很难马上见到成效。学校以课内整合研究为题也容易争取到政府资源,教育主管部门也可以通过重点支持某个项目、某间重点学校而做出“政绩”,企业更是看到其中巨大的商机,电子书包、电子白板等技术设备价格昂贵、利润丰厚。所有这些因素都共同推动了我国信息技术与课内整合模式的研究。
      然而,今天在上班路上,我翻阅新收到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看到潘克明老师的《信息技术必须以课堂为主渠道和主战场》的文章后,又有了新的认识。潘老师这篇文章写得不错,一看就是一个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写的,比某些专家泛泛而谈和口号式的空洞理念要“有料”,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他文章的最后结论我却不敢苟同。最让我深思的是,潘老师指出,我国学生在学校的时间长,上课多,自己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少。这一点与美国和西方的学生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课堂教学作为主战场。这一点颇有说服力。但潘老师认为应该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不赞成在课外开辟信息技术的“第二战场” 的观点却与我正好相反。我是主张在课堂有限的几十分钟内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在课外则应该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协作、探究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我认为自主、协作、探究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存在内在的“不协调”,因而难以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模式,作为补充模式当然很好。
      但潘老师指出的我国学生在校时间长、课堂学习时间长确实是一个问题。不过解决这个问题恐怕不是引进信息技术可以做到的。我个人的实践经验告诉我,基于网络和技术的混合学习模式不但不能减轻学生的负担,还会增加学生负担,当然它给学生带来的收获也比传统的课堂教学要多得多,不过这些收获大部分不是考试成绩能够反映出来的,这与我国中考和高考体制也会产生严重的“不协调”,最终将使这类尝试归于失败,除了在公开课、综合课上有不错的“表现”之外,日常教学中很难真正普及与推广,这几乎成为我国信息技术与课堂整合模式的“宿命”。
      要解决学生在校时间长、上课时间长这个问题,恐怕要从我国的教育体制、办学模式、人才选拔与评价模式的改革入手,光靠技术是难以解决问题的。如果不信,不妨去信息技术应用得最多的上海中小学和珠三角地区中小学做一个调查,看看那里的学生真的负担减轻了吗?那里的教学模式真的发生根本性转变了吗?至少在北京有这样的调查。同样发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的
    《2012年度北京市中小学生网络生活方式蓝皮书》调查发现,“北京市中小学生课堂内的网络使用频率较低,课堂教学模式依然以传统方式为主,网络化教学所占比重非常低。即使在计算机教室中授课,44.8%的学生拥有的独立操作时间低于20分钟。学生对丰富的网络世界的体验只能通过在校外使用网络来实现,上网的主要场所81.4%是家里,学校仅占4.5%。”